2024-03-05 14:27
每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都是市场关注焦点。新一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财政赤字率以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一一亮相,为全年经济发展定下锚点,宏观层面的预期就稳定了。在此基础上,基于产业政策的投资逻辑会更加清晰。202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会给资本市场带来哪些惊喜呢?经济总量:增速目标5%左右,基本面迎来拐点5%左右的经济增速,属于市场一致预期。过去两年,GDP平均增速4.1%,今年定在5%,既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定量要求,也是短期稳信心、稳增长、稳就业的必然选择。如报告所述,“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 ‘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2023年GDP增长5.2%,主要被归结于低基数效应,市场并不认可其拐点意义。2024年5%的增速,才是真正的基本面拐点,对于市场预期和信心具有重要意义。假定2024年GDP增长5%,叠加价格指数的回升,名义GDP增速会有明显改善,对应着企业盈利改善,居民就业预期和收入预期改善,消费意愿提升,新一轮经济周期就启动了。要实现5%的增长目标,既要扩大财政赤字,通过三大工程为经济提供动力;也要防控风险,尤其是地产领域风险,尽快稳定房价,以稳定市场预期。在财政方面,赤字率目标仍是3%,市场更关心广义财政支出,包括但不限于,(1)自今年起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不计入赤字,今年拟发行1万亿元;(2)新增专项债规模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8.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1万亿元;(4)央行定向支持贷款PSL规模等。在居民、企业加杠杆意愿不足的背景下,稳增长依赖财政加力。防风险方面,稳地产、稳房价仍是重中之重。今年1-2月,30大中城市新房成交面积同比下降38.6%,其中,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分别下降36.8%、37.7%和42.7%。与2021年阶段性高点相比,降幅高达60.3%。房价下跌、销量下滑,引发市场新一轮担忧。稳地产、稳房价,需要更有力政策支持。总之,5%的GDP增长目标,预示着经济基本面终于迎来周期拐点,“触底回升”,将成为2024年经济领域的关键词。随着宏观基本面预期企稳,A股市场也将迎来触底反转行情,新一轮牛市开启了。财政货币政策继续发力,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宏观政策有许多亮眼之处。报告基本延续中央政治局会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政策主基调,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货币政策要保持合理适度。报告提到“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既要加大力度,又要提高效率,要兼顾做大增量和发掘存量。报告中提到,年内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同比增长1.1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同比增长1000亿元,预计“引导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会成为财政发力的主要方向,“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是财政支持的重点。更大强度的财政支出有望对经济形成托底作用,积极扩大内需,扭转市场对于未来经济增长的悲观预期,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提到“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这不但表明积极财政政策将一以贯之,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当的支出强度,也表明政策将坚持长期考量、战略导向,集中力量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报告还提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货币政策仍将从总量、结构两方面协同发力,既要让“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与财政政策相互协调刺激内需,使得物价水平向3%左右的政策目标回归,又要“盘活存量、提升效能”,要在重点领域、关键领域精准发力,确保社会主体切实享受到“融资成本下降”的好处,避免资金“沉淀空转”,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报告要求“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政策不能再单打独斗,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同向发力,共同形成经济向上的合力,这对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计相关部门将进一步畅通政企交流、加大政策储备、做好政策宣讲、引导稳定预期,相关政策出台将更加有的放矢、精准有效。扩内需与供给侧结合,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方面,报告提到“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有所延展。按照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促消费方面需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而所谓“有潜能的消费”,主要涉及到居民消费升级带来的各种新兴消费需求,包括发展型消费、服务型消费等等。特别是考虑到当前国内消费现状是,居民消费需求已逐渐从注重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从以物质型消费为主转向以服务型消费为主,这当中势必有大量的消费需求未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想要进一步激发国内潜在消费需求,客观上需要同供给侧优化相结合,这也是本次报告给出延展性提法的原因所在。基于上述背景,报告特别强调“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措施则不仅涉及到“培育壮大新兴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还提到要“优化消费环境”,并将“实施标准提升行动”,内容涵盖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产品、家政、养老等多个领域,其中还特别提到“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预期未来还有更加细化的政策方案出台。投资方面,则是延续了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其中谈到“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等内容,暗示着全年的投资重点将会围绕新基建、高端制造补短板等领域展开。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民生领域的投资短板主要集中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婴幼儿托育等领域,供给都相对不足,未来有望迎来投资的进一步扩容。此外,报告还提到要“着力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落实和完善支持政策,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拆除各种藩篱,在更多领域让民间投资进得来、能发展、有作为”等表述,这对于提振民间投资来说是重大利好,预计未来民间资本将迎来更大的用武之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政策方面,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再次被置于2024年全年工作的首位,体现出其重要地位。《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自2023年9月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后,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成为经济发展中首位重要的工作。围绕着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2024年重点从三个方面着手,这三个方面也分别对应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一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要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工作。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总体上,就是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二是“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及时的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产业中去。《报告》提出“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对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具有领先优势的产业要继续巩固扩大,对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前沿新兴产业要加快发展,将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产业打造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对于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要通过定规划、建立未来产业先导区的方式引导发展。同时,《报告》也提出要通过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鼓励新兴、未来产业的发展,以统筹引导方式防止行业产能过剩。三是“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报告》提出要“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以此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通过开展“人工智能+”,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全面推进制造业、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及城市、乡村的数字化建设。同时,中小企业要通过数字化来赋能发展,大的平台企业则要在创新和国际竞争中起到引领作用。对于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数据,也要推动数据的开发和流通,适度的超前建设算力等数字基础设施,以及全社会广泛的数字变革。稳地产、防风险在地产防风险方面,工作报告延续了此前提法,强调“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要一视同仁给予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以及“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等要求。虽然没有提太多具体措施,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原则是清晰的。这条原则,为各地因地制宜出台房地产政策提供了空间。现阶段,保交楼、保项目方面已建立有效机制。如开年以来,相关部门加快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工作部署,据统计,截至2月28日,全国31个省份276个城市已建立城市融资协调机制,共提出房地产项目约6000个,商业银行审批通过贷款超2000亿元。短期来看,保交楼、保项目会增大新房供给,继续加大房价下行压力。受房地产长周期下行以及买涨不买跌心理影响,房价下行会加大需求端的观望情绪,导致供需进一步失衡,房价继续下跌,形成负反馈。在保交楼增大供给的背景下,稳房价需要在需求端继续加力。现阶段,除一线城市外,地产限购限贷政策基本已经放开,市场化需求潜力有限,接下来,如何把保障房建设、城中村改造与需求端刺激结合起来,预计会成为很多城市的发力重点。【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薛洪言、付一夫、黄大智、武泽伟
2024-09-06 09:51
片仔癀最近过得有点闹心。7月24日,片仔癀发布了2024年半年度业绩快报。很显然,这份报告让市场大失所望,次日片仔癀股价就断崖式下跌7.59%,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中也没什么起色,截至8月底,26个交易日中片仔癀仅小幅上涨0.77%。曾经,“吃片仔癀喝茅台”成为高净值人群标配,售价590元/粒的片仔癀锭剂一度被炒到1600元。但在时代红利的大潮褪去之后,许多人、许多企业才发现原来自己在裸泳。1片仔癀,顾名思义,是一家主打“片仔癀”的上市公司。“片仔癀”是一个起源于福建漳州的古代良方,据传是明朝御医所制。闽南人称“热毒肿痛”为“癀”,所谓“片仔癀”,就是“一片即可清热解毒”的意思。对于片仔癀这家公司,其经营逻辑是非常简单的,无非就是生产药剂、对外销售。此外,公司还会利用片仔癀的知名度发展一些附属业务,例如生产销售化妆品、日化品等等。仔细拆分片仔癀主营业务,可以分为医药制造、医药流通、化妆品以及其他,各项业务在收入中占比分别为47.84%、41.90%、7.04%、3.22%。其中,医药制造、医药流通是公司的支柱业务,其余两项合计占比仅为10%左右。不过,具体到对利润贡献上,各项业务毛利率分别为75.77%、13.85%、62.18%、11.93%,公司整体毛利率约为46.82%。可以看出,医药流通虽然贡献了不小的营收,但由于毛利率过低,其对净利润贡献比例并不算高,公司盈利的大头还是要看医药制造。在医药制造业务中,公司主要有2款明星单品,分别是片仔癀和安宫牛黄丸,其中,片仔癀是公司主导产品,可以分为锭剂及胶囊剂,主要用于肝病治疗和养生保健,在公司财报中被分类为肝病用药;安宫牛黄丸是公司主推的新产品,主要是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在公司财报中被分类为心脑血管用药。据2023年财报显示,在医药制造中,肝病用药在营收中占比达到了92.95%,心脑血管用药占比仅为5.53%,其余还有一些感冒用药、妇产科用药、皮肤科用药等杂项,这部分占比为1.51%。2片仔癀正在面临越来越大的增长压力。从2019至2023年的5年间,片仔癀营收自57.22亿元增长至100.58亿元,涨幅为175.78%,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14%。净利润自13.74亿元增长至27.97亿元,涨幅为203.57%,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9.45%。可以看出,片仔癀净利润复合增速还要快于营收,这一方面要归功于片仔癀采取涨价策略。例如2020、2023年,公司主产品片仔癀锭剂零售价格分别上涨60元/粒、170元/粒,拉动毛利率5年间上升2.5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就是严控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5年间分别下降1.36个百分点、1.12个百分点。两项合计之下,净利率共上升4.11个百分点。不过,片仔癀屡试不爽的涨价策略似乎有些失灵。2023年5月,片仔癀锭剂提价28.81%。但看2023年年报,公司营收同比仅增长15.69%,净利润同比仅增长13.15%。到了2024年年中,情况就更加危急了。据2024年中报数据,公司营收同比增长12.00%,净利润同比增长11.73%,甚至还不如去年中报的14.08%、17.23%,可以说,片仔癀涨价带来的利好已经消失殆尽,公司不过勉强保有了双位数增长。再细化一下,2024年1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增长20.58%,净利润同比增长26.61%,2季度,公司营收增长2.61%,净利润甚至同比下降3.37%。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3季报时,公司销售费用同比尚且仅增长1.89%,但到公司年报时,全年销售费用却同比大涨61.95%。拆分一下,2023年4季度,公司销售费用同比增长260.57%。2024年1季度,销售费用同比再增14.09%。我们大致可以认为,今年中报的双位数增长主要建立在1季度的高增基础上。而1季度的业绩之所以能够表现突出,主要是去年年底突击营销的成果,在营销节奏放缓之后,公司2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已经明显减速,下半年的业绩增长压力只会更大。涨价策略奏效的前提是消费者愿意买单。如果价格上涨,产品却卖不出去,那就得不偿失了。对片仔癀而言,问题还不止于此,截至9月5日,片仔癀的滚动市盈率依然高达41.3,与此同时,贵州茅台滚动市盈率也不过是21.9。能给予如此之高的市盈率,可见市场对于片仔癀业绩维持高速增长的殷切希望。股价等于EPS与PE的乘积。对于片仔癀这种高增长、高估值的股票,如果估值与业绩同涨,就会形成戴维斯双击。但若估值与业绩同跌,也会形成戴维斯双杀。片仔癀肯定还没到戴维斯双杀的阶段,但无论是公司还是投资者,都应对此提高警惕。3片仔癀正在回归应有的位置。片仔癀锭剂国内市场零售价格高达760元/粒,这个价格明显超出了中产的承受能力,只有富人阶层才有足够的财力和意愿来购买。在过去,与其说片仔癀是一种药品,倒不如说片仔癀更像是一种高端阶层的社交货币。我们可以看到,消费片仔癀数量最多的地区分别是华东和华南,这固然与片仔癀起源于福建密切相关,但华东、华南富庶甲于天下,当地人有更强的消费能力也是不争的事实。市场上在分析片仔癀时,往往会讲2个故事,一是片仔癀与云南白药是仅有的两大国家绝密配方,二是片仔癀可以获得天然麝香和天然牛黄,在原材料渠道上有区别优势。然而,再好的药,也要消费者买得起才行。毕竟,片仔癀最大的部分并非是在临床上治疗肝病,而是被用日常保健养肝护肝。这种非必需的奢饰消费,在支出收缩时往往是最先削减的对象。如果用白酒来类比,贵州茅台还能维持15%以上的中高速增长,但仅在江苏比较知名的洋河股份2024年中报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速已经掉到4.58%、1.08%了。再看一下,四川名酒舍得酒业的日子就更难过了,2024年中报营收和净利润同比甚至下降7.28%、35.73%。换句话说,如果你是贵州茅台这种家喻户晓的奢饰品,还能凭着过去的高溢价勉力支撑。但如果你是洋河股份、舍得酒业这种区域名牌,富人不爱用,中产买不起,那你一定要小心了,这种不上不下的悬空是最难受的。最终,片仔癀的业绩可能还是要落到疗效上。如果它真的在肝病治疗上有奇效,相信很多人还是愿意咬咬牙买几盒的。毕竟,现在居民财富存量还是在的,只是增量变少,导致大家的消费意愿下降了。对于真正的必需品,居民必要消费能力还是有的。片仔癀没什么问题,问题是世界再也回不到那个充满希望的从前了。【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武泽伟,封面图来自片仔癀官网。
2024-08-29 09:12
市内免税店再迎重磅利好!日前,财政部、商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要求规范市内免税店管理工作,促进市内免税店健康有序发展,并指示现有的北京、上海、青岛、大连、厦门、三亚等6家市内免税店,自《通知》施行之日起适用《市内免税店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现有北京、上海、哈尔滨等13家外汇商品免税店,自《通知》施行之日起3个月内转型为市内免税店,经海关验收合格后开始营业;在广州、成都、深圳、天津、武汉、西安、长沙和福州等8个城市,各设立1家市内免税店。受此消息影响,A股免税板块应声大涨,其中不乏涨停的个股。事实上,如果深入思考此次市内免税店政策利好背后的原因,我们会发现很多耐人寻味的信息。1首先,有必要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何为免税。顾名思义,免税就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按照相关法律和规定,向国际旅客或特定旅客销售免税商品的业务,在免税店里销售的商品主要涵盖免征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的进口商品,以及实行退(免)税(增值税、消费税)进入免税店里销售的国产商品。由于免征数个重要税种,免税商品和普通商品往往差价颇大,对消费者有很强的吸引力。近几年,我国对于免税消费的支持有目共睹,尤其是2020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直都在加码布局免税消费。例如,国家发改委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免税体系”;而上海、广东、湖北等多个省市纷纷出台文件来支持免税经济的发展。这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当属海南离岛免税市场。自2020年7月开始,海南离岛免税新政落地实施,一批又一批旅客纷纷前去海南旅游顺便购物,带动了海南免税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海南旅游业乃至全省经济的发展。而后,海南方面持续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让离岛免税政策力度更大、购物便利度更高、群众获得感更强,深受广大消费者认可与好评。毫不夸张地说,免税购物已然成为了海南的一张亮眼的“金名片”,不断为当地乃至全国消费市场注入活力。高层之所以会如此不遗余力地支持免税业的发展,根本原因在于要引导海外消费的回流。我们知道,近几年受种种因素影响,国内消费市场的复苏进度一直较为缓慢,人们普遍对于未来工作、收入等方面的预期偏谨慎,消费信心亦是不足。尽管国家在扩大居民消费方面政策频出,但似乎依旧难以激发出人们的消费热情。在此背景下,我国居民的“消费外流”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事实上,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人并非没有足够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而是出于各种原因,在可选择的情况下,他们常常更愿意把在国内挣的钱花到国外去,从而造成了显著的消费外流现象。这从我国居民的奢侈品消费方面能够得到佐证。来自麦肯锡的报告显示,中国人在境内外的奢侈品消费额占到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1/3,而其中超过7成的奢侈品消费都是在境外完成的;品类主要集中在服饰、香化、箱包、珠宝、手表等等。大量的海外购物不仅造成了我国每年超过2000亿美元的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还消耗了我国大量的外汇储备。究其原因,国内市场供给结构有其不合理之处,尤其是高端商品市场的发展不够充分,没能有效满足部分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与此同时,由于关税较高等客观因素,国内外奢侈品价格差异普遍较大,同一品牌的商品,在海外的售价往往比国内要便宜得多,自然更能吸引消费者。这些原因便是导致消费外流的关键所在。某种意义上讲,与其一味地“挖掘”国人的消费潜力,倒不如着力引导海外消费“转移”回国内,后者显然要比前者更加容易,并且回流的消费对于壮大国内消费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而言亦是意义重大。也正因为如此,决策层对于引导海外消费回流日益重视,而支持国内免税产业的发展壮大,自然就成了一个重要着力点:一方面,考虑到商品的价格差是海外奢侈品消费规模暴涨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对于免税商品来说,由于免征了进口海关税、进口环节消费税、增值税等税收,其售价普遍要比市内百货公司专柜售卖的相同商品低30%左右,天然具有价格优势;另一方面,免税商品都是从各大国际品牌供应商直接采购,品牌力强大且具有正品保障,其门类覆盖烟草制品、葡萄酒及烈酒、香水化妆品、时尚品及配件、腕表珠宝及高级书写工具、糖果及食品、旅行用品等等,涉及多项奢侈品类,与外流的海外消费结构非常接近,也能很好地匹配我国中高收入群体的部分消费需求。因此,通过积极布局支持免税经济发展,采取增加免税店数量及免税商品种类、提升免税购物限额等措施,不仅可以缓解整个行业的经营压力,还能够精准锁定特定的消费人群并为之提供更为丰富的消费选择,而且不会对全国零售体系及生态造成较大规模的冲击,当然算得上是承接海外消费回流的有效抓手。2那么,此次为什么又要特别针对市内免税店来推出政策呢?在我看来,是因为市内免税店的发展最具有想象力,且发展空间更大。市内免税店,与离岛免税店、机场免税店等同为常见的免税业态,只不过市内免税店设于主要城市当中,在境内向符合海关免税验放规定的游客提供免税商品。其实长期以来,我国的免税店主体都是机场/口岸免税店和离岛免税店,绝大部分国内出境人员只能选择在机场的免税店进行购物消费,或者专门跑一趟海南离岛免税店。以机场免税店为例,有数据显示,仅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的出境机场免税店销售收入就占了全国免税销售总收入的近50%,其分量可见一斑。反观我国的市内免税店,其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多数仅供持有国外/境外护照或通行凭证人员出境购买,销售额占比还不到免税经济整体的1%,绝对是一片蓝海。需要指出的是,相比于机场免税店,市内免税店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极具优势:一则,机场距离市区较远,而且受赶赴机场、办理登记手续、安检等环节的影响,旅客常常无法预留太多的机场免税店购物时间;市内免税店则是大多位于城市的繁华商业区,距离城市居民更近,能有效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给予顾客极大的便利度和友好度,购物时间更加充裕,大大减轻他们的各方面成本负担;二则,由于机场场地有限,寸土寸金,租金往往偏高,因而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免税店的经营面积,也限制了店内的商品品类;市内店铺则具有更低的租金优势,从而可以提供更加宽敞的展区面积,容纳更加丰富的商品品类,对顾客购物体验的提升效果立竿见影。在发展市内免税店的实践层面,韩国可谓是当之无愧的典范。早在1979年,韩国就率先推出市内免税店政策,旅客凭借护照和出境机票可在市内店购货,并在指定的保税区域(机场及港口取货处)领取。此后,随着牌照的放开与免税限额的提升,韩国市内免税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数据显示,在疫情发生之前的2019年底,韩国国内共运营57家免税店,其中市内免税店22家,占比接近40%。与我国市内免税店主要服务于出境的外国人和港澳台旅客不同,韩国的市内免税店主要消费群体为准备出国的本国人或外国人,在经营过程中还通过“线下店+线上商城”、“市内购买+机场提货”、办理会员卡、“当天购”服务等方式来吸引消费者,提升他们的购物体验。得益于此,韩国市内免税店的销售额年均复合增速高达30%,远超口岸店的5%,2019年韩国市内免税店销售规模占比超过80%,近两年更是提升到90%以上。可以说,市内免税店的繁荣不仅支撑起韩国免税市场的壮大,更成为了拉动韩国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于我国而言,虽然市内免税店仍处于起步阶段,与韩国暂无可比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现阶段的不发达也意味着未来增长潜力和空间巨大。而今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市内免税市场将有望在经营范围、购买限额、经营品类、购买资格等多个方面迎来质的提升,这些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我国免税商品供给品类,补充我国免税产业渠道,助力免税蛋糕的持续做大,还能够为当地消费市场的回暖及相关企业的成长带来全新的机遇,继而为国民经济的更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通知》还特别鼓励市内免税店销售国货“潮品”,将具有自主品牌、有助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产品纳入经营范围。这便意味着,大力推动市内免税店的发展不仅仅是引导消费回流那么简单,还是做强做大中国品牌、擦亮中国名片、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有力举措。就像人们一提到韩国就想到韩妆、红参,一提到日本就想到药妆、动漫,而中国的免税消费,也需要这样的标签来占领并强化全球消费者的心智,向外传递中国文化也是中国品牌的使命和方向。当然,最幸福的依然是广大消费者。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不需要海外代购或者专门坐飞机去海南甚至出一趟国,就能在家门口买到心仪而又价格美丽的名牌包包和化妆品了。【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
2024-08-28 09:39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Jackson Hole年度会议中发出强烈的降息信号!随着就业数据明显走弱,“抗衰退”已经取代“去通胀”成为美联储当前的核心议题,美联储可能将再次被迫通过快速降息来拯救美国经济,9月基本确定是降息开启时点,市场主要在博弈年内美联储降息幅度,华尔街甚至认为年底前可能会降息100个基点。这一转向对全球股、债、汇、商品市场都意义深远,未来,无论是美联储政策动作,又或是降息预期调整,都将对全球市场产生重大扰动。在这场大周期中,哪些资产会脱颖而出呢?1大宗商品受益,黄金确定性最强!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大宗商品即将从两方面受益:一是商品价格上涨与货币宽松同步到来。美联储降息会释放大量的流动性,表现为更多的货币追求一定数量的商品,与之俱来的便是全球通货膨胀趋势抬头。大宗商品本身构成通货膨胀的一部分,随着新一轮宽松周期到来,大宗商品价格具备自然上涨的基础。二是经济复苏将显著增加商品需求。美国政策利率作为全球无风险利率之锚,过去2年连续加息提升资金成本,在很大程度抑制了全球消费和投资活动,不过,美联储降息将会扭转这一逻辑,廉价资金供给增加将会带动全球经济复苏,进而增加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但是,美联储降息本身是政策对衰退的反应,而大宗商品价格又与经济复苏引起的需求增加相关,这意味我们投资大宗商品并非没有风险。如果美联储9月降息已经为时过晚,导致美国乃至全球经济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衰退就有可能压倒通货膨胀,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因此,最好还是找出一种价格对货币宽松敏感,却与经济复苏不相关、甚至负相关的大宗商品。如此说来,黄金的优势是非常突出的。因为其作为一种特殊的大宗商品,货币宽松的逻辑对它同样适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黄金价格都与美国10年期国债实际收益率成反比。与此同时,黄金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很少,科技用金占比不到每年黄金消费量的7%,这意味经济复苏进程几乎不会影响到金价上涨。甚至,黄金作为一种传统避险资产,具备抵抗经济衰退的功效,在大衰退期间还有可能因为配置需求增加而逆势上涨。在这轮宽松周期,配置一些黄金资产,无论是实物金,还是作为金融资产的积存金、黄金ETF、黄金ETF联接基金等,都是不错的选择。2中债空间打开,美债有舍有得。从利率平价角度来看,资金会从低利率国家流向高利率国家,因此人民币汇率与中美利差息息相关。随着年初以来债市收益率快速下行,中国央行连续发出预警,向投资者提示利率风险。中国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曾发文称,2.5%-3%是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合理区间,当前,30年期中债收益率在2.38%左右,距离中国央行的合意区间仍有一定差距。中国央行不但要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同样要兼顾经济增长。在金融时报发布当天,在岸人民币收在7.24,截至8月27日,在岸人民币已经回升至7.13,近3个月上涨110个基点,差不多已经回到年初水平。央行后续不但有动力,也有空间继续降息,长债收益率依然可能会继续向下,进而对主要投向中债的债券基金、银行理财等固定收益类产品形成利好。不过,这只是一种推测,纵观自年初以来的政策脉络,可以看出决策端有很强的战略定力,很可能是为特朗普上台留足战略空间,中债赔率不错,但胜率稍嫌不足。美债则是另外一种场景。美联储基本确定将在9月开启降息,尽管市场已经交易了很一部分降息预期,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下降至3.84%,基本上回到了年初水平。不过,一旦降息落地,在市场乐观情绪演绎下,美债收益率大概率继续下跌,可以认为,美债依然是2024年下半年收益确定性较高的大类资产。由于外汇管制,中国投资者投资美债的途径不多,如果没办法直接在海外投资,就只能通过香港互认基金和QDII型债券基金,其中,香港互认基金是在香港注册并在内地销售的基金,主要有摩根国际债券和易方达(香港)精选债券基金2只;QDII型债券基金产品目前有25只,不过很多还会投资中资美元债、投资级信用债等,由于涉及到信用风险,可能与美债走势不同步,投资者对此要提起重视。另外,由于中国投资者最终收益要以人民币计价,因此人民币升值会带来汇兑损失。因此,我们在挑选QDII型债券基金时,不但要重点关注其重仓债券,还要关注其历史业绩、最大回撤等指标,以评价基金经理通过调整久期、控制杠杆等举措来放大业绩、控制回撤的能力。毕竟,只有基金经理具有足够的能力,才有把握通过放大美债的资本利得来抵消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汇兑损失,从而为投资者创造正收益。3港股强于A股,美股切换风格。根据现金流折现模型,美联储降息有助于拉低全球无风险利率,意味着包括港股、A股在内的权益资产内在价值会明显提升。并且,前期被高利率吸引到美国的国际资金也会逐渐流出,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具备更高收益的资产,这些都将对港股、A股形成极大利好。尽管同为中国资产,港股与A股还是有差异的,东来的活水大概率先滋润港股。一方面,港币与美元是联系汇率机制,资金进出灵活,因此更受国际资金青睐;另一方面,从市盈率来看,恒生指数滚动市盈率仅为9.0,恒生科技指数滚动市盈率仅为21.4,与之相比,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三大宽基指数市盈率分别为12.7、18.9、23.2,港股处于价值洼地,相对于A股更具相性价比,为国际资金提供了更好的保护。在美股方面,随着降息与衰退预期的博弈,科技股与周期股之间可能发生切换。过去几年,以“七姐妹”为代表的科技股走出了一波大行情,表现为纳斯达克100明显强于罗素2000,两大指数近3年以来累计回报分别为27.74%、0.18%。其中,科技股与AI密切相关,业绩高速增长,因此股价在加息周期逆势上升,资金抱团买入进一步加强了这一趋势。不过,随着美联储开始降息,这一逻辑有反转苗头,相较而言,周期股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其业绩对于利率具备更强的弹性。投资者们普遍预期,随着降息落地,市场风格可能从以纳斯达克100为代表的科技股向以罗素2000为代表的周期股发生切换,届时以罗素2000为代表的周期股无论是业绩还是股价都会有更好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著名的投资者已经在提前布局,例如巴菲特卖出近半苹果股票,可能就是对美国科技股高估值水平的警惕,毕竟巴菲特曾自认,当初犯下的一个很大错误便是没有卖出50倍市盈率的可口可乐。不过,有一点要注意,美股风格切换的底层逻辑是美国经济软着陆,若市场转而交易美国经济衰退,则这一切可能不会发生。相较而言,业绩更有韧性的科技股,例如当前市场便预期英伟达营收依然会同比翻倍,股价可能会保持坚挺。如果投资者想要投资美股,建议重点关注市场上降息与衰退预期之间的博弈,若降息交易占据上风,罗素2000为代表的周期股可能表现更好;若衰退交易占据上风,以纳斯达克100为代表的科技股可能会继续演绎。【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武泽伟
2024-08-14 10:00
就在不久之前,美日股市经历了惊魂时刻。由于美国就业数据明显下行,以及部分美国科技公司财报显示收入增速不及预期,市场重新交易美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甚至一度预期年内将要降息100BP;并且,日本央行表现出极为鹰派的态度,超预期加息15BP从0-0.1%提高至0.25%左右,日元套息交易平仓引发全球资本市场剧烈波动,日经225指数一度熔断单日下跌12.4%。不过,随着美日股市反抽,很多人认为套息交易诱发的风险已经释放殆尽,从而放松了对美日股市回调的警惕。但我们依旧认为,尽管美日股市基本收复失地,但其中依然蕴藏着不小的风险,日元继续升值引发的被动平仓可能只是开始。1先来说说所谓的“日元套息交易”是怎么一回事。众所周知,日本曾经陷入“失落的30年”,在这30年期间,日本经济一直都受制于通货紧缩,物价、工资均长期停滞不前,导致历届日本政府都伤透了脑筋。对于政府来说,最理想的情况是“温和的通货膨胀”,这意味着企业所面临的需求在缓慢增长,不存在过度的供不应求或者产能过剩。由于利润持续增长,企业对未来预期一片大好,有很强的意愿来雇佣更多的员工,并且愿意提供更高的工资,从而形成投资、消费等环节的良性循环。为了解决通缩,制造温和通胀,主流经济学提出来宽财政和松货币两大办法:所谓“宽财政”,就是要政府扩大赤字、积极花钱,通过政府购买来托底需求,打通整体经济循环的脉络;所谓“松货币”,就是要央行调降政策利率,从而降低企业和公众的融资成本,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并且,宽松货币政策还会导致本币贬值,有利于增加出口。不过,主流经济学也并非万能,日本央行在连续调低政策利率之后,惊恐地发现,常规的货币政策居然已经失效了。即使是政策利率已经降低至0%,公众依然不愿意借钱消费,企业也不愿意借钱投资,这已经不是融资成本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对于未来的信心问题。对此,日本央行剑走偏锋,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量化宽松,通过购买国债、ETF等资产,直接向金融体系注入更多的流动性,二是负利率,日本央行曾实现长达8年的负利率政策,直到2024年3月才加息至0~0.1%,使得货币政策向正常化回归。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由于日本长期处于低利率,甚至负利率,很多人就会在日本借入日元再兑换成为其他货币,然后去投资日股、美股、美债等资产。例如,巴菲特便通过伯克希尔在日本发行了上千亿日元债券,并大举买入五大商社为代表的日股,鉴于五大商社的股息率为5%左右,而伯克希尔的日元债券收益率在1%左右,相当于可以获得4%的利差。从事这一交易的不仅仅是金融巨头,普通人同样从中获益匪浅。例如,在国际市场上大名鼎鼎的“渡边太太”,便是掌控着理财大权的日本家庭主妇们,通过拆借低息日元,投资于高收益率境外债券或外汇存款,典型的如同美债、澳债等,套取利差收益。不过,我们可以看出,既然借的是日元,要还的自然也是日元。这就导致日元套息交易的投资者们面临着一个普遍的风险,即日元汇率的快速上升,而这往往又与日央行加息息息相关。2再来说说美日股市近年的上涨是怎么一回事。美国股市的上涨其实是非常颠覆常识的。我们都知道美国自2022年便开启了加息,政策利率不断上升,按理说,无风险利率上升意味着折现值减少,股市本该下跌才对。但正所谓“凡事都有例外”,本轮美国股市上涨主要是以“Magnificent Seven”为代表的科技股上涨带来的行情,以2023年为例,这7大股票平均涨幅为105%,其中英伟达、脸书分别以239%、194%的涨幅领跑纳斯达克100所有成份股。原因不言自明,科技股的业绩与政策利率的相关性很小,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品火爆全球,被认为是人类下一场工业革命的希望,不论是中国的百度还是美国的谷歌都在抢购和囤积芯片,英伟达通过卖铲子大发其财。日股的逻辑则更为简单,由于日本上市公司在海外有很大的产业,并且利润要计入在国内的母公司,日元贬值意味着利润增加。以美元兑日元为例,上半年贬值幅度达到了14.08%,这意味日企即使业绩停滞不前,仅仅是本币贬值带来的海外收入汇兑收益就在10%以上。然而,这两个逻辑都存在反转的可能性,并非是可以永久演绎下去的。对于美股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人工智能暂时还没有转变为生产力,尽管所有人都可以预期人工智能会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但从来不是方向对了,股票就会上涨。在21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中,即使是微软、亚马逊、英特尔这样的好公司也跌幅巨大,亚马逊甚至一度下跌95%。没人可以否认互联网是正确的方向,也没人可以否定微软、亚马逊、英特尔是伟大的公司,但人们在大喜之后的大悲,在希望之后的绝望,往往都会导致市场产生巨幅波动,这是人性决定的,它无法避免、永远存在。目前,科技股业绩开始不及预期导致股价下跌可能就是一个开始,道理很简单,市场把预期打得太满了,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公司的增长却是有限的。一旦人们发现人工智能不过是另一个美丽泡沫,由此引发的出逃便可能导致踩踏式下跌。对于美股来说,最好的出路是对利率变化较为敏感,以罗素2000为代表的价值股、周期股接棒。但这一前提是美国经济不陷入衰退,否则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对日股来说,日元升值这一条就够了,毕竟日本经济尚未有起色,上半年GDP增长率仅为-0.7%,甚至还在萎缩。与之相对的,上半年日本经常项目顺差同比增59.2%,成为日本经济最后的救命稻草。仅仅7月一个月,美元兑日元就升值了6.77%,相当于半年的利好1个月就消失了。如果没有提前锁定汇率,日企下半年的利润大概不会特别好看。3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危险的苗头。一是罗素2000并没有像预想中那样接棒科技股。截至8月12日,罗素2000年内涨幅仅为1.73%,如果将时间限制在降息预期升温的7月初,则自7月初到现在涨幅为0.70%。显然,市场并没有交易科技股和价值股之间的接棒,反而是在交易美国经济的全面衰退。二是美联储降息会不断压缩美日利差,极有可能引发大规模平仓。尽管日央行在市场压力下放出鸽派声音,甚至日央行副行长内田真一还承诺在市场不稳定时不会加息。但我们要注意的是,美日利差不仅仅取决于日央行动作,还与美联储宽松节奏息息相关,一旦美联储降息,美日利差必将明显压缩,日元就会被动升值,从而诱发日元空头头寸再次大规模平仓,投资者可能被迫卖出美股、美债、日股等资产来买入日元。三是美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正在上升。根据萨姆法则,当失业率的3个月平均值上升较过去12个月的最低值高出0.50个百分点时,就会触发衰退。美国7月失业率意外升至4.3%,成功触发这一法则的临界值。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市场对于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对于美债的配置力度可能会加大,进而导致美债收益率下降,美日之间的利差进一步压缩。从美债收益率走势来看,年内10年美债收益率最高为4.742%,但到8月13日仅有3.914%,跌幅达到了82.8BP,可谓是极为惊人。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市场上大多讨论套息交易平仓的研究主要还是线性的,忽略了集中平仓可能会导致的尾部风险。从历史上看,市场上从来不乏聪明人,当一项逻辑反转时,往往会导致非理性的踩踏式出逃,由此带来的损失不可小觑。最糟糕的情况会是什么呢?美联储降息,又或是哪项经济数据不尽人意,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大幅下行,日元套息交易遭遇汇息双杀集中平仓,最终导致美股、日股等大幅下跌。如果再遇上科技股巨头的财报不及预期,可能就更加危险了。在经历上一轮下跌之后,美日股市又有反弹的趋势,但其实我们要是关注市场的话,可以发现,每次大跌之前都会有反弹,毕竟总有逆势而为的投资者在打赌这只是一次正常调整。但无论如何,这次美日股市和之前已经有很大的不同,正如我们之前所说,之前支持美日股市上涨的逻辑已经不再有坚实的基础。至少目前来看,美日股市的风险肯定要大于机会的。【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武泽伟
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早在两千多年前,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对弟子们说:“俊美的相貌是比任何介绍信都管用的推荐书”;在我国,有四大美女的不朽传奇以及“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千古佳句;到了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在流行的“三拼”中,“颜值不行拼人品,人品不行拼情怀”,颜值居于首位,就连男女之间谈恋爱都要讲“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许多证据都显示,高颜值会产生“溢价效应”,那些相貌俊俏的人,往往会在社会上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机会,进而成长得更快,发展得更好。比如,韩国的一篇研究论文就指出,颜值最高的男性收入比颜值中等的男性收入高15.2%,颜值最高的女性收入比颜值中等的女性收入高11.1%。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是天生丽质,再加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一系列围绕颜值的消费活动与商业行为开始兴起,是为“颜值经济”。与之相应的,是一个又一个行业的接连崛起,从拍摄美化类App到美妆个护,再到健身和医美,无一不是巨大的财富风口。尤其是眼下格外火爆的轻医美类赛道上,更是诞生了爱美客、华熙生物等大牛股。值得留意的是,在人们的固有印象里,似乎美妆类消费品一直都是女性的专属,可如今,男同胞们也变得越来越爱“臭美”,这也意味着未来颜值经济消费市场的增长空间将不可限量。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看懂颜值经济背后的逻辑和机遇。今日,苏宁金融研究院发布《颜值经济研究报告》(下简称《报告》),旨在对颜值经济各方面特征进行剖析,并对其中的演变逻辑、行业前景以及投资机会进行预判。《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1)颜值经济大流行:梳理颜值经济的发展历程;(2)三大推手齐助力:解码颜值经济崛起背后的驱动力;(3)医美风口须把握:针对当下爆火的医美行业以及代表性上市公司做出系统剖析;(4)男性潜力当关注:研判男性颜值经济消费市场的机遇。剧透到此为止,更多精彩内容请看《报告》全文。如需获得报告PDF版本,可在“苏宁金融研究院”后台回复“颜值”,获取网盘链接和提取码~本文由“苏宁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付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