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社科院管理学博士,中国技术经济学会金融科技专委会理事,新浪财经意见领袖,虎嗅年度十大作者,钛媒体年度十大作者。曾任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园区经济研究中心高级咨询师、坤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分析师。
专注研究消费零售、数字经济、产业经济等领域。
曾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虎嗅、钛媒体、36氪、财新、新浪财经等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及主流媒体发表文章数百篇;参与过多个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包括《京津冀产业发展现状及协同性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民就业的带动作用测算》、《中国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研究》等。
2024-08-29 09:12
市内免税店再迎重磅利好!日前,财政部、商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要求规范市内免税店管理工作,促进市内免税店健康有序发展,并指示现有的北京、上海、青岛、大连、厦门、三亚等6家市内免税店,自《通知》施行之日起适用《市内免税店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现有北京、上海、哈尔滨等13家外汇商品免税店,自《通知》施行之日起3个月内转型为市内免税店,经海关验收合格后开始营业;在广州、成都、深圳、天津、武汉、西安、长沙和福州等8个城市,各设立1家市内免税店。受此消息影响,A股免税板块应声大涨,其中不乏涨停的个股。事实上,如果深入思考此次市内免税店政策利好背后的原因,我们会发现很多耐人寻味的信息。1首先,有必要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何为免税。顾名思义,免税就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按照相关法律和规定,向国际旅客或特定旅客销售免税商品的业务,在免税店里销售的商品主要涵盖免征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的进口商品,以及实行退(免)税(增值税、消费税)进入免税店里销售的国产商品。由于免征数个重要税种,免税商品和普通商品往往差价颇大,对消费者有很强的吸引力。近几年,我国对于免税消费的支持有目共睹,尤其是2020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直都在加码布局免税消费。例如,国家发改委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免税体系”;而上海、广东、湖北等多个省市纷纷出台文件来支持免税经济的发展。这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当属海南离岛免税市场。自2020年7月开始,海南离岛免税新政落地实施,一批又一批旅客纷纷前去海南旅游顺便购物,带动了海南免税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海南旅游业乃至全省经济的发展。而后,海南方面持续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让离岛免税政策力度更大、购物便利度更高、群众获得感更强,深受广大消费者认可与好评。毫不夸张地说,免税购物已然成为了海南的一张亮眼的“金名片”,不断为当地乃至全国消费市场注入活力。高层之所以会如此不遗余力地支持免税业的发展,根本原因在于要引导海外消费的回流。我们知道,近几年受种种因素影响,国内消费市场的复苏进度一直较为缓慢,人们普遍对于未来工作、收入等方面的预期偏谨慎,消费信心亦是不足。尽管国家在扩大居民消费方面政策频出,但似乎依旧难以激发出人们的消费热情。在此背景下,我国居民的“消费外流”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事实上,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人并非没有足够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而是出于各种原因,在可选择的情况下,他们常常更愿意把在国内挣的钱花到国外去,从而造成了显著的消费外流现象。这从我国居民的奢侈品消费方面能够得到佐证。来自麦肯锡的报告显示,中国人在境内外的奢侈品消费额占到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1/3,而其中超过7成的奢侈品消费都是在境外完成的;品类主要集中在服饰、香化、箱包、珠宝、手表等等。大量的海外购物不仅造成了我国每年超过2000亿美元的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还消耗了我国大量的外汇储备。究其原因,国内市场供给结构有其不合理之处,尤其是高端商品市场的发展不够充分,没能有效满足部分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与此同时,由于关税较高等客观因素,国内外奢侈品价格差异普遍较大,同一品牌的商品,在海外的售价往往比国内要便宜得多,自然更能吸引消费者。这些原因便是导致消费外流的关键所在。某种意义上讲,与其一味地“挖掘”国人的消费潜力,倒不如着力引导海外消费“转移”回国内,后者显然要比前者更加容易,并且回流的消费对于壮大国内消费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而言亦是意义重大。也正因为如此,决策层对于引导海外消费回流日益重视,而支持国内免税产业的发展壮大,自然就成了一个重要着力点:一方面,考虑到商品的价格差是海外奢侈品消费规模暴涨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对于免税商品来说,由于免征了进口海关税、进口环节消费税、增值税等税收,其售价普遍要比市内百货公司专柜售卖的相同商品低30%左右,天然具有价格优势;另一方面,免税商品都是从各大国际品牌供应商直接采购,品牌力强大且具有正品保障,其门类覆盖烟草制品、葡萄酒及烈酒、香水化妆品、时尚品及配件、腕表珠宝及高级书写工具、糖果及食品、旅行用品等等,涉及多项奢侈品类,与外流的海外消费结构非常接近,也能很好地匹配我国中高收入群体的部分消费需求。因此,通过积极布局支持免税经济发展,采取增加免税店数量及免税商品种类、提升免税购物限额等措施,不仅可以缓解整个行业的经营压力,还能够精准锁定特定的消费人群并为之提供更为丰富的消费选择,而且不会对全国零售体系及生态造成较大规模的冲击,当然算得上是承接海外消费回流的有效抓手。2那么,此次为什么又要特别针对市内免税店来推出政策呢?在我看来,是因为市内免税店的发展最具有想象力,且发展空间更大。市内免税店,与离岛免税店、机场免税店等同为常见的免税业态,只不过市内免税店设于主要城市当中,在境内向符合海关免税验放规定的游客提供免税商品。其实长期以来,我国的免税店主体都是机场/口岸免税店和离岛免税店,绝大部分国内出境人员只能选择在机场的免税店进行购物消费,或者专门跑一趟海南离岛免税店。以机场免税店为例,有数据显示,仅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的出境机场免税店销售收入就占了全国免税销售总收入的近50%,其分量可见一斑。反观我国的市内免税店,其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多数仅供持有国外/境外护照或通行凭证人员出境购买,销售额占比还不到免税经济整体的1%,绝对是一片蓝海。需要指出的是,相比于机场免税店,市内免税店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极具优势:一则,机场距离市区较远,而且受赶赴机场、办理登记手续、安检等环节的影响,旅客常常无法预留太多的机场免税店购物时间;市内免税店则是大多位于城市的繁华商业区,距离城市居民更近,能有效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给予顾客极大的便利度和友好度,购物时间更加充裕,大大减轻他们的各方面成本负担;二则,由于机场场地有限,寸土寸金,租金往往偏高,因而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免税店的经营面积,也限制了店内的商品品类;市内店铺则具有更低的租金优势,从而可以提供更加宽敞的展区面积,容纳更加丰富的商品品类,对顾客购物体验的提升效果立竿见影。在发展市内免税店的实践层面,韩国可谓是当之无愧的典范。早在1979年,韩国就率先推出市内免税店政策,旅客凭借护照和出境机票可在市内店购货,并在指定的保税区域(机场及港口取货处)领取。此后,随着牌照的放开与免税限额的提升,韩国市内免税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数据显示,在疫情发生之前的2019年底,韩国国内共运营57家免税店,其中市内免税店22家,占比接近40%。与我国市内免税店主要服务于出境的外国人和港澳台旅客不同,韩国的市内免税店主要消费群体为准备出国的本国人或外国人,在经营过程中还通过“线下店+线上商城”、“市内购买+机场提货”、办理会员卡、“当天购”服务等方式来吸引消费者,提升他们的购物体验。得益于此,韩国市内免税店的销售额年均复合增速高达30%,远超口岸店的5%,2019年韩国市内免税店销售规模占比超过80%,近两年更是提升到90%以上。可以说,市内免税店的繁荣不仅支撑起韩国免税市场的壮大,更成为了拉动韩国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于我国而言,虽然市内免税店仍处于起步阶段,与韩国暂无可比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现阶段的不发达也意味着未来增长潜力和空间巨大。而今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市内免税市场将有望在经营范围、购买限额、经营品类、购买资格等多个方面迎来质的提升,这些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我国免税商品供给品类,补充我国免税产业渠道,助力免税蛋糕的持续做大,还能够为当地消费市场的回暖及相关企业的成长带来全新的机遇,继而为国民经济的更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通知》还特别鼓励市内免税店销售国货“潮品”,将具有自主品牌、有助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产品纳入经营范围。这便意味着,大力推动市内免税店的发展不仅仅是引导消费回流那么简单,还是做强做大中国品牌、擦亮中国名片、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有力举措。就像人们一提到韩国就想到韩妆、红参,一提到日本就想到药妆、动漫,而中国的免税消费,也需要这样的标签来占领并强化全球消费者的心智,向外传递中国文化也是中国品牌的使命和方向。当然,最幸福的依然是广大消费者。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不需要海外代购或者专门坐飞机去海南甚至出一趟国,就能在家门口买到心仪而又价格美丽的名牌包包和化妆品了。【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
2024-06-03 11:29
芯片半导体板块喜迎大利好!日前,国家大基金三期(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达3440亿元,规模超过前两期总和;其股东除了财政部、国开金融等老面孔外,工行、农行等六大国有银行也加入其中,阵容极为豪华,而且六大行拟出资人民币1140亿元,持股比例超过30%。种种现象背后,是高层对于芯片半导体产业寄予的更大的期望和更高的重视程度。受此影响,近日A股芯片半导体板块频频异动。事实上,在过去两次大基金成立之时的2015年和2019年,芯片半导体板块都掀起了一波大行情——毕竟根据过往经验,大基金能够带动对芯片半导体产业3倍左右的投资杠杆。如果以此类比,此次大基金三期的3440亿元,甚至有可能带动万亿以上规模的投资,对于板块而言无疑是巨大利好,这也让市场对于芯片半导体新一轮大行情有了更多的期待,而相关细分领域的机会自然值得深入挖掘。在我看来,存储芯片有望迎来不错的机会。这里不妨做一番讨论。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何为存储芯片。顾名思义,存储芯片是数据存储的重要载体,也是芯片半导体产业当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应用范围广、市场占比高,其规模约占整个集成电路市场的1/4,仅次于逻辑芯片,为集成电路第二大细分市场。品类层面,根据断电后存储的信息是否保留,存储芯片可以分为易失性存储芯片与非易失性存储芯片,其中易失性存储芯片的代表性产品有 DRAM和SRAM,非易失性存储芯片则是以NAND Flash和NOR Flash为主流。而在市场层面,国外厂商凭借先发优势以及在终端市场的品牌优势,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行业头部厂商三星电子、美光科技、海力士、铠侠、西部数据等已经在各自领域形成了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由于存储芯片标准化程度高,可替代性强,带有大宗商品属性,其价格受下游需求的影响较为敏感,因此具备极为明显的周期性。而自2012年以来,存储芯片行业大体经历了三轮涨跌周期:第一轮(2012~2015):由于iPhone 4/4s的横空出世,智能手机行业被引爆,拉动了市场对于存储芯片的需求,各大存储厂商纷纷扩产,致使市场供过于求,价格由涨转跌,随即步入下行周期。第二轮(2016~2019):随着安卓手机实力的日益增强,市场又开启了一轮提升内存和存储空间的追逐战,其间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主要存储厂商纷纷将产能转向3D NAND,DRAM在需求提振同时面临产能不足,导致价格上涨。而后的周期下行主要是各大厂商3D NAND扩产后,PC、服务器端需求动能不足,整体上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第三轮(2020~2023):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引发居家办公需求的大幅度增加,继而拉动PC、服务器等市场需求量的提升;而5G终端的更新也为存储下游增长开辟出新的空间。但受到疫情反复、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增强等多方面原因,下游需求持续疲软,叠加行业库存产能严重过剩,致使存储芯片价格持续下跌,部分细分领域产品甚至在2023年突破历史低点。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存储芯片行业已经迎来了实质性的反转。公开信息显示,自去年年底以来,包括美光、三星、西部数据等在内的主流厂商都对自家存储芯片产品实施了提价。而从数据上看,存储芯片价格的确是在2023年Q3触底盘整,随后几个月开始持续反弹上行。以DRAM Wafer为例,从2023年9月12日现货均价低点算起,到今年5月底累计涨幅已达25%左右,上涨趋势已然形成。此外,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的市场预估,今年二季度DRAM合约价季涨幅将达到13%~18%,NAND Flash合约价季涨幅也将达到15%~20%,反映出行业景气度的上行具备持续性。存储芯片价格之所以会反转,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从市场供给侧看,由于在此前存储周期下行区间,各种产品市场价格出现显著下滑,主要存储厂商业绩均出现显著下滑甚至大幅亏损,因此为了避免市场价格进一步下跌,存储芯片主要龙头厂商都纷纷采取了实质性减产的举措,有的还进行了逆周期投资等行为,这些都有助于推动市场供求格局的平衡,并促使产品价格止跌反弹。从市场需求侧看,一方面,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应用的飞速发展,我国数据正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不断带动着存储芯片的增量需求,根据IDC的预测,到2025年我国数据圈将增长至48.6ZB,占全球数据圈的27.8%;另一方面,去年年初,由OpenAI发布的ChatGPT开启了AI大浪潮时代,而后各大厂商相继开发并推出大模型产品,针对AI服务器的工作场景需要提供更大的容量、更高的性能、更低的延迟和更高的响应速度,这当中产生的海量数据集传输和储存,无疑是对存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美光的测算,AI服务器所需的DRAM和NAND分别是常规服务器的8倍和3倍,这些显然会成为支撑存储市场增长的强劲驱动力。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市场机构的统计,以往每轮存储芯片价格上行周期至少能够持续6~8个季度,眼下的新一轮上涨周期仅持续了不到3个季度,后续仍有较大的上行空间。而随着后续存储芯片产品的持续涨价,相关厂商的业绩也将得到持续性改善,继而有望引发存储芯片板块业绩与估值的“戴维斯双击”。再叠加国家大基金三期的成立作为催化剂,以及国产替代、自主可控的宏大背景,存储芯片板块着实有机会出现一波大级别上涨行情。综上所述,眼下就是布局存储芯片板块的最好时机,建议感兴趣的投资者多关注那些基本面触底、需求复苏的行业龙头公司,或许能有不错的回报。附:存储芯片代表性公司简介1、兆易创新国内存储芯片设计龙头企业,主营产品包括存储器、MCU和传感器。公司是国内少数能同时提供自研的NOR Flash、NAND Flash及DRAM产品且在代码型存储市场与国际龙头公司相比肩的公司之一,也是全球领先的 Fabless芯片供应商,在发展模式上选择避开国际巨头及大市场领域,选择NOR Flash、利基DRAM等小众领域发展,逐步站稳并拖延市场,目前在NOR Flash领域全球市占率第三、中国第一,Arm通用32位MCU中国第一,触控芯片全球第四,指纹职别芯片全球第三、中国第二。2、北京君正国内车载存储芯片龙头,拥有全球领先的32位嵌入式CPU技术和低功耗技术,主营业务为微处理器芯片、智能视频芯片等ASIC芯片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和销售。公司拥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多年来在自主创新CPU技术、视频编解码技术、图像和声音信号处理技术、SoC芯片技术、软件平台技术等多个领域形成多项核心技术,并形成了“计算+存储+模拟”的技术与产品格局,在智能硬件、智能安防终端应用市场基础上,将业务进一步拓展到汽车电子、工业制造、医疗设备、通讯及高端消费等领域。3、佰维存储国内存储模组巨头,在存储器技术研发、先进封测制造、产业链资源及全球化运营等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佰维(Biwin)品牌主要面向智能终端、工业级应用、企业级应用、车规级应用、PC OEM等To B市场,子品牌佰微(Biwintech)以及独家运营的惠普(HP)、宏碁(Acer)及掠夺者(Predator)等品牌则面向DIY、电竞、移动存储等To C市场。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终端、PC、大数据、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4、紫光国微紫光集团旗下半导体行业上市公司,专注于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开发领域,是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和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供应商,产品及应用遍及海内外,在智能安全芯片、高稳定存储器芯片、安全自主FPGA、功率半导体器件、超稳晶体频率器件等核心业务领域已形成领先的竞争态势和市场地位。【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
2024-05-21 11:01
旅游再迎重磅利好!5月17日,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在京召开,领导人对旅游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要求“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受此影响,旅游板块异动明显。说到旅游,不能不提的便是刚刚过去不久的“五一”小长假,整个旅游市场表现可谓极其亮眼。根据文旅部统计,“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95亿人次,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668.9亿元,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28.2%和13.5%。另有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全国游客平均出游半径187.6公里,同比增长3.7%;游客目的地平均游憩半径16.8公里,同比增长5.1%。对于很多人来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的美好愿望,在这个小长假终于全部都实现了。可是,要说最受欢迎的出行目的地是哪里,既不是车水马龙的繁华大都市,也不是人潮汹涌的名胜古迹,而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县域小城。多个出行平台的数据都表明,三线以下城市及县域市场的酒店预订订单、景区门票订单、旅游订单的增速,均高于一、二线城市。这当中,诸如广西柳州、山东淄博、甘肃天水等城市都备受游客青睐,而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安徽宏村等乡村古镇同样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即便是“五一”小长假已过,相关资讯依然持续霸屏各大平台热搜榜。不经意间,由一个个县域小城组成的旅游市场,正释放出强劲的消费新动能,并开始在全国文旅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县域小城缘何能跑赢大都市呢?我认为原因至少有三。首先,县域小城的性价比更高,且旅游体验更好。“不是大城市去不起,而是小县城更有性价比”,这是很多人都认可的一个观点。事实上,每逢小长假之际,全国各地景区游客井喷、人满为患的现象已是见怪不怪,尤其是一些热门城市的热门景点,机票、火车票常常一票难求,酒店、餐饮的价格也比平日里贵出不少,不但严重降低了人们的出行质量,影响游玩心情,从性价比上讲也是极为不划算。相比之下,县域小城就要友好得多。一方面,那里风景虽然不及大城市或热门景点那般知名,但往往更小众、更宝藏且更具地方特色。比如说,人们可以在福建平潭县看看“蓝眼泪”的深邃,在湘西凤凰古城踏踏古朴的青石板,在安徽碧阳镇体验采茶插秧与徒步的乐趣等等,这些都是难以在大都市接触到的别致体验,大有一种遗世独立、返璞归真的感受。另一方面,小城市物价本就不高,即便节假日期间有所上浮也明显低于大城市,游客更容易接受,再加上那里客流量相对较少,性价比和出行体验更佳,因而在这个小长假引发了人们的“反向旅游”热潮。其次,部分游客的出行动机与偏好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一座城市的方方面面都可以通过短视频或直播平台触达更多的人群,而人们对于城市的感知和认识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景点或文化,而是要比以往要更加多元化、立体化;与此同时,人们在出游方面也不再以单纯的景点游为目的,而是越来越倾向于沉浸式体验,深入到一座没那么拥挤喧嚷的小城市里,体验不同的饮食、人文、生活习惯等等。这当中,“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群体已然成为了我国旅游消费市场的主力军,他们注重旅游过程中在各地的生活体验,崇尚个性与群体认同相结合的出游动机,更加注重独特化、多样化的旅游体验,由此催生了打卡网红城市、体验网红美食、入住网红旅馆等热门旅游方式。正因如此,我们看到了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的现象级爆火,小城市实惠的价格、浓厚的烟火气、轻松热闹的氛围,无不符合年轻人对于生活气息的向往,特别是日常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各方面压力陡增的常态下,他们往往会渴望暂时从紧迫中抽离出来,去拥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惬意,在品尝当地特色美食之余,到其中走街串巷四处看看,去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别有一番情调。最后,县域小城的“苦修内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些年,在一系列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的落实下,我国三四线城市以及县域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例如在硬件方面,县域小城里的支线机场、直达高铁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数据显示,全国约72.3%的民用机场分布在延吉、天水、张掖、果洛、阿勒泰、海拉尔、博乐、伊春、阿尔山等中小城市,极大地方便了外地游客的到访。此外,县域小城的星级酒店配置日趋完善,市内交通与共享单车也都非常齐全,这些都让当地拥有能够接待大量游客的实力和底气。而在软件方面,越来越多的县域小城都开始效仿淄博、天水等网红城市的经验,并采取种种措施,包括借助新媒体平台来大力宣传当地文旅产业特色、着力丰富完善旅游景点、营造更加优质的消费环境、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等等,意图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前来观光,并带动当地消费市场的提振。反映到民众层面,便是假期出游目的地选项越来越多,而各地文旅产业的“争奇斗艳”、“花式整活”,也极大地激发出了人们前往县域小城游览的热情,都想去感受一下小众城市的产业特色和风土人情。正因上述种种原因,近期一座座县域小城的文旅产业才如此风生水起、火热异常,而这也为改善当地经济、繁荣消费市场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不过也应该注意到,县域小城的旅游市场仍有不少难点痛点需要解决。比如,在全国数以千计的县域小城当中,目前能称得上“出圈”的仅占极少一部分,绝大多数小城依然待字闺中,未被大众所看到;很多地方文旅资源开发意识依旧不足,基础设施与服务水平尚待提高,等等。正因如此,想要让县域小城文旅产业的兴旺成为常态,而不是小长假一结束就人走茶凉、重归平静,各地还应从以下三方面持续发力:一来,拥抱科技旅游机遇,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精细化管理,提质增效,优化消费体验;积极开拓线上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来源,并继续开展新媒体营销,扩大城市知名度及影响力。二来,进一步发扬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不同区域的自然风景、文化古韵及风土人情,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发展特色结合起来;创新文旅融合方式,加强构筑文化场景,引入新的文化元素,并积极打造当地旅游品牌。三来,积极迎合当前消费升级趋势,需知人们对于旅游品质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定位精准的高品质、定制类产品正逐步成为行业新方向,为此应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消费喜好等特点,设计包装有特色、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和路线,并配以贴心优质的服务等等。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县域小城走进大众视野,与大都市协同并进,共同在全国文旅版图上书写更加绚烂的新篇章!话说回来,虽然“五一”小长假已渐行渐远,但端午假期和暑假即将来临,届时势必又有一批年轻的游客群体踏上出游的道路,而县域小城也有望持续受到广大游客青睐。再叠加近日领导人对于“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的重磅定调,后续大概率会有各项相关政策密集出台。这对于旅游板块来说,自然是持续性的大利好。值得一提的是,旅游产业链条较长,涉及到交通、餐饮、娱乐、购物等多个相关领域,旅游市场的升温势必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各个领域消费的增长,而这也意味着接下来整个大消费板块可能都有阶段性的表现机会。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沿着这一思路加以布局,或许能有不错的收获。【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
2024-05-08 11:42
港股彻底涨疯了。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期间,虽然没有南向资金的买盘推动,但恒生指数与恒生科技指数依旧大涨两天,节后首个交易日亦是迎来“开门红”。如果从4月22日算起,恒生指数已录得10连涨,创下了2018年以来最长的连续上涨记录,即便是放眼整个港股发展史也颇为罕见。而就整个4月份来看,恒生指数与恒生科技指数的单月涨幅分别为+7.39%和+6.42%,在全球主股指当中高居第二和第三位,仅次于阿根廷MERV指数的+9.07%,绝对是遥遥领先。曾几何时,港股被认为是“被投资者抛弃”的市场。恒生指数自2018年年初达到33484点以来,几乎一直呈现出单边下跌的态势,2022年11月初跌至14597点,比腰斩更甚。个股更是惨不忍睹,港股科技股市值甚至一度较高位蒸发超过10万亿港元。整个市场的日成交额最低仅有800多亿,流动性堪忧。然而,近期港股仿佛换了一张面孔,其表现亦是很难让人将它同此前那个低迷疲软的市场联想到一起。港股之所以能够一扫颓势并强势回暖,背后的驱动力大体有三:首先,是政策面的利好频发。今年以来,一系列旨在改善跨境互连互通机制并推动内地与香港两地资本市场共同发展的政策接连出台并付诸实施。比如在3月中旬,证监会主席会见到访的香港证监会主席和行政总裁,双方同意继续加强两地资本市场务实合作和跨境监理执法合作,共同促进两地市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到了4月19日,证监会发布了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旨在进一步拓展和优化沪深港通机制,同时助力香港巩固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并推动两地资本市场的协同发展;具体措施则包括放宽沪深港通下股票ETF合资格产品范围,将REITs纳入沪深港通,支持人民币股票易费柜台纳入港股通,优化基金互认安排,以及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等等。种种措施,极大地改善了投资者对于港股的预期,提振了市场情绪,继而有力地助推了港股的连续大涨。其次,是资金面的显著改善。流动性是影响港股表现的重要因素,此前港股长期低迷不振,成交额一度仅有800多亿港元,其根源便是流动性的枯竭。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港股的国际机构投资者占比相对较高,因此市场涨跌很容易受外资左右。此前由于美联储加息与日股的走牛,外资持续净流出,并将日股作为亚太市场的重要配置阵地,其间港股市场流动性便步入持续低迷状态,主要指数也接连回调。不过从近期来看,受美联储降息预期推迟、日本央行加息预期减弱以及日本经济一系列问题等因素的影响,日元汇率持续大幅度贬值,再加上日股本身已处在历史高位,其吸引力开始逐步下降,致使日经225指数自3月下旬以来一直处在震荡下行的区间。这一时期,外资在亚太市场的配置重心开始向港股倾斜,从与日股走势的对比中可以看到,二者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背离,侧面佐证了外资的转向。不仅如此,南向资金的加速流入也大大改善了港股市场的流动性问题。数据显示,今年3月与4月,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均超过700亿元,比今年1月和2月翻倍不止,其中金融、能源、电讯等高股息板块以及互联网行业获得南向资金的大幅加仓。这主要是内资投资者通过港股通参与港股市场的热情不断上升所致。最后,是宏观经济预期的向好。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就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会议定调来看,整体偏积极,首先是对今年一季度经济表现总体肯定,“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质效向好的特征,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其次,政策指出“乘势而上,避免前紧后松”,暗示着积极的宏观政策后续仍将延续,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自然是持续性的利好。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房地产市场,会议特别提出要“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这一提法属于较新的表述,意味着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思路的转变。具体而言,会议提到要“继续坚持因城施策,压实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金融机构各方责任,切实做好保易房工作,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同时,会议提出了“要结合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对优质住房的新期待,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以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高质量发展”。这一政策框架不仅强调了市场供需平衡的重要性,也体现了高层对于住房质量与结构优化的关注。基于上述内容,后续政策的落实有望引导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减少房企的流动性压力,再加上国内许多重要城市的购房政策都在不断优化,因而市场对于房地产基本面的预期也有所改善,一定程度上为港股房地产板块的大涨提供了有力支撑。可能有人会问:经过这么多天的连续上涨之后,港股接下来还有多少空间呢?就基本面而言,经历了前期漫长的下跌之后,种种利空因素基本已经被充分计价。现如今,随着不确定性的逐渐消除,以及一系列利好因素的持续积累,港股的配置价值开始凸显。哪怕是经历了10连涨,港股估值依然极为便宜。Wind数据显示,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的市盈率分位数分别处在近10年的33.05%与19.29%位置,这不仅低于上证指数的53%,更是远远低于纳斯达克指数的72%和日经225指数的78%,足以证明港股是妥妥的价值洼地。特别是以腾讯、美团等为代表的港股科技型公司,它们普遍拥有更低的估值、更轻的资产与更快的盈利增速,这些特点对于海内外投资者来说,都极具吸引力。另外,恒生AH股溢价指数仍在过去10年均值以上一倍标准差,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港股预期回报显然要更高。与此同时,海内外投资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国内方面,宏观经济政策基调稳字当头,房地产政策持续优化,企业盈利预期日益改善,叠加国际机构上修我国经济前景,市场情绪向好;海外方面,美国4月非农就业人口增幅显著不及预期,使得美联储5月会议宣布放缓缩表,鲍威尔讲话称不太可能再加息,市场感受偏鸽派,而市场流动性进一步收紧的风险也随之下降。这些对于港股而言,都是持续性的利好。一言以蔽之,从中长期来看,港股依然大有空间。虽然考虑到近期涨势过猛,市场上已积累了不少获利盘,接下来港股可能随时会迎来阶段性休整,但我们更应该将其视为倒车接人的机会,而非见顶的信号。具体配置方面,建议围绕以互联网、半导体、医药、汽车等为代表的成长型板块,以及包括通信运营商、能源等高分红板块来加以布局,或许能有不错的收获。【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
2024-04-23 09:05
上周的A股,可谓是经历了一波极度分化的行情。从数据上看,上证指数最低一度跌破3000点,最高则一度突破3100点,总体涨幅1.52%;权重股和小盘股走势大幅背离,其中上证50指数上涨2.38%,沪深300指数上涨1.89%,而中证2000指数下跌5.54%,万得微盘股指数更是大跌12.11%。若不是上周二盘后官方紧急发声安抚市场情绪,只怕小盘股的跌幅还远不止于此。究其原因,自然是受到了新“国九条”的影响。4月12日盘后,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是为资本市场第三个“国九条”。不同于前两次的是,本次新“国九条”的核心基调在于严字当头,总体要求方面提出必须全面加强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风险,稳为基调、严字当头,确保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市场普遍认为,以更高且更严格的标准来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将会是接下来的主旋律。从根本上讲,此次新“国九条”可谓直击当前A股痛点,令人振奋。而随着新“国九条”以及后续配套细则的落地,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管体系将逐步建立,将推动资本市场生态优化,并增强其内在稳定性。从中长期来看,新“国九条”势必会推动资本市场乱象的整改,重塑A股价值,并进一步促进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届时广大投资者也将有望获得更加理想的投资回报,而资本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将更有保障。不过按照历史经验,但凡改革必有阵痛,新“国九条”亦不例外。考虑到其中的很多表述如“深化退市制度改革,加快形成应退尽退、及时出清的常态化退市格局”、“对多年未分红或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要限制大股东减持、实施风险警示”等,都会直接影响到那些基本面不过硬、分红不达标等上市公司,故而难免会在短期内出现此类公司股票的抛售潮,这也是上周市场小盘股大跌的直接原因。需要指出的是,在新“国九条”影响下,未来A股投资风格很可能会发生根本性转变,那些业绩差、分红不达标的个股将逐渐出清,而绩优股、核心资产、高分红等方向将越来越受到资金的青睐。而广大投资者的配置思路也应及时调整,顺势而为方为上策。这当中,最值得关注的板块莫过于“中特估”。所谓“中特估”,即“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简称,主要涉及央企国企等板块。从基本面上看,央企国企可谓国民经济体系的支柱,在关键领域和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而在A股5000多家上市公司当中,央企国企数量约占27%,且普遍市值较大,主要分布在煤炭、石油化工、电力、交运、钢铁、通信、军工、地产、银行等板块,堪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从历史上看,央企国企一度在较长时间里饱受争议,只因其经营效率不高且市场竞争意识不强。不过多年以来,高层一直都在大刀阔斧地推动央企国企改革,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尤其是2022年底,经历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之后,各大央企国企所有制混改、出台股权激励方案、资产重组注入上市平台等等改革行动快速推进,央企国企整体上从治理到经营能力,再到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均有显著提升,央企国企的面可谓貌焕然一新。然而,高层并没有因为阶段性的可喜就停止了央企国企改革的步伐。自2023年以来,国资委多次反复强调“要聚焦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资产收益率,突出抓好完善机制、重组整合等方面的改革任务”,“要瞄准国有企业功能定位持续深化改革,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等内容。今年年初更是提出,要“把市值管理成效纳入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考核”,这既是对央企考核体系的完善,又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意味着要将央企发展与其二级市场市值变化挂钩,有助于引导上市央企更加重视公司内在价值和市场表现,也更加注重股东利益,能够进一步提振投资者情绪,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不仅如此,在新“国九条”背景下,以央企国企板块为核心的“中特估”必将迎来更大的投资机会,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央企国企盈利稳定性相对更强。近年来,受海内外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干扰,我国经济增长压力渐增,上市公司的经营屡受干扰,导致多家上市公司股价承压,此时拥有稳定盈利能力的公司就有了明显优势。得益于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央企国企已具备较强的盈利稳定性。有数据表明,自2017年以来,央企和地方国企的ROE明显要比民企更高且更加稳健,彰显出央企国企出色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着实扮演了“稳定器”和“压舱石”的角色。通常来说,高ROE企业理应享受更高的估值,但央企国企的估值水平又长期低于民企,说明当前央企国企的估值并没有充分反映其价值,处于被低估状态。考虑到新“国九条”背景下,远离垃圾股、拥抱绩优股是大势所趋,因而盈利更加稳健的央企国企必将会成为资金关照的对象,其估值也理应更具修复动力。其二,央企国企股票具有较强的高分红、高股息属性。新“国九条”中,对于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予以了高度重视:一方面是多措并举推动提高股息率,要增强分红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另一方面还要推动上市公司一年多次分红、预分红、春节前分红。另外,对于那些多年未分红或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不仅限制大股东减持,而且还要对股票实施风险警示。此举意义在于打击资本市场“铁公鸡”行为,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同时也暗示着高股息资产将会更受市场追捧。顾名思义,高股息资产是指股息率较高的权益资产。这类资产一般属于较为成熟的价值型企业,具有现金流稳定、高分红、低估值、波动不显著等特点,因此常被视为具有防御或固收类属性,往往能在市场调整期内产生超额收益——而央企国企,正是典型的高股息资产。根据招商证券的统计,自2017年以来,央企国企整体分红规模要显著高于民营企业,其中在2022年,央企国企整体分红规模超过1.1万亿元,远超同期民营企业分红总额的3942亿元。分行业来看,央企国企中的银行、石油石化、交运、煤炭、公用事业、非银、建筑等行业分红金额相对靠前,部分央企国企的股息率甚至可以达到5%~7%。这些对于投资者而言自然是颇具吸引力。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受种种因素影响,A股波动幅度加大,市场整体偏好有所下降,此时相当一部分投资者更倾向于追求资产的稳健保值,而非追求大幅增长,而央企国企等高分红高股息板块的吸引力便凸显出来,这一优势将有望继续让央企国企板块获得资金的持续追捧。其三,央企国企正在迎来新一轮价值重估。新“国九条”强调,要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引导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后依法注销;鼓励上市公司聚焦主业,综合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方式提高发展质量。这与央企国企的后续发展逻辑和方向高度契合。如前文提到的,今年年初高层提出要“把市值管理成效纳入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考核”,意味着要将央企发展与其二级市场市值变化挂钩,有助于引导上市央企更加重视公司内在价值和市场表现。而后,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中国中车等多家央企负责人都纷纷表态,积极响应号召。比如,中国石油声称“已将市值表现纳入管理层年度业绩考核,从股价变化和市场形象两个方面,对市值表现进行量化评价,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强市值管理工作,努力以更加优异的业绩回报股东回馈社会”;中国移动负责人也提到,要“把做强做优企业基本面摆在首要位置,同时积极引导市场转变估值逻辑,将估值模型向更能反映公司科技创新、数智转型、规模效益等价值的方向转变”,等等。综上所述,随着新“国九条”的到来与后续各方面细则的落地实施,“中特估”板块当中的优势资产势必会实现进一步的价值重塑,其中的投资机会当然不容小觑,甚至有可能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有不错的表现,值得投资者长期关注。具体配置方面,在央企国企所分布的诸多行业当中,那些估值偏低且近几年ROE提升幅度较大的行业有望充分受益于央企国企改革,包括煤炭、石油石化、通信、银行、军工等。此外,在“统筹安全与发展”基调下,能源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等关乎国家安全的领域,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央企国企作为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后续必将继续扮演关键角色,而与之相关的信创、电力、高端制造等板块,也都颇具投资价值。【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
2024-03-13 09:52
近期的A股,强得让人不敢相信。回顾最近一个多月的行情,大盘从2635点一路反弹至3060点附近,涨幅超过400点,市场成交额连续破万亿,北向资金亦是持续净流入。在此期间,不少人多次预期大盘涨得太多需要调整,市场也的确出现过调整,但几乎都是隔日就完成反包并继续上攻,完全一副逼空的态势,不断超出人们的预期。虽然昨天受煤炭、石油天然气、金融等板块的影响,上证指数收绿,但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均收红,市场近3700家上涨,北向资金也继续净买入42亿,依旧展现出较强的赚钱效应。有意思的是,经过近两天的行情后,A股已迈入所谓的“技术性牛市”。啥叫技术性牛市?判断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将20%的涨幅作为分界线,当指数从近期的低点上涨超过20%时,即可认为进入技术性牛市;反过来,当指数从近期的高点下跌超过20%时,即可认为是进入技术性熊市。就万得全A指数来看,从2月5日低点至今,累计反弹幅度已达22%,同期的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累计反弹幅度均已超过25%,只有上证指数的反弹幅度尚不足20%,但总体上并不妨碍A股进入技术性牛市的判断。而从技术形态上来看,各大指数早已呈现多头排列迹象,并且先后放量突破了季线(60日均线)、半年线(120日均线)的压制,剑指年线(250日均线)的下一个目标位。强势如此的A股,已然一扫年初时的颓势,同时也正日益得到外资的青睐。除了北向资金的持续净流入外,不少国际知名机构也纷纷“空翻多”:例如,3月3日高盛发布报告称,注重估值和股东回报提升的公司治理改革,将有利于吸引外资,看好中国A股的发展;摩根士丹利最新报告表示,全球资金正在重返中国股市,并且将宁德时代的评级调整为“超配”,目标价格上调至210元,继而带动了新能源的板块的一波大涨;瑞银证券日前举行的“两会”专题媒体分享会上称,对于A股持正面的立场,态度是乐观积极的……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某位专家的一句话:“我已经闻到小牛身上淡淡的香味。”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在支撑A股不断走强呢?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监管层新帅对市场的高度关切,有力地提振市场信心。自春节前证监会换帅后,新任领导对于资本市场频频示好,比如大张旗鼓地整顿资本市场乱象,包括春节期间对部分上市公司、证券公司的违规行为开出罚单,规范量化交易等等,以及与专家学者、机构、投资者们座谈,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等等。而在两会期间的记者会上,新任领导再度强调“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是证监会最重要的中心任务,说没有之一”,并称“一旦市场严重脱离基本面,出现非理性剧烈震荡、流动性枯竭、市场恐慌、信心严重缺失等极端情形,该出手就果断出手,纠正市场失灵”,同时也明确了“一个基石、五个支柱”的机制建设思路,充分显现出其对于市场的呵护和关切,以及整顿市场乱象、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决心。这些有力地提振了市场情绪,并促成了A股的连续上涨。其二,国民经济基本面的边际改善。此前市场信心不足,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经济数据的偏弱。不过从近期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经济已出现探底回升之势。例如,1月份社融信贷数据均超市场预期,意味着企业和居民融资需求均有所恢复;春节假期消费市场表现亦是格外抢眼,主要数据甚至好于疫情之前的水平,反映出国人消费信心的持续回暖;2月CPI同比(+0.7%)由负转正,高于市场预期的0.4%,并且环比涨幅进一步扩大,虽有春节假期因素的影响,但也能够佐证消费需求的回暖,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两会的胜利召开,全年GDP增速目标以及各项产业发展方向已经确定,后续将会逐步得到落实,并配以更多的政策支持。尤其是经济增速目标方面,在没有低基数效应的前提下,依然确定为5%左右,彰显出高层对于全年经济进一步稳定向好的必胜把握,也暗示着宏观经济基本面拐点的到来,这也为A股市场的上行注入了信心和动力。其三,美联储降息预期日益强烈。过去很长时间里,由于美联储持续加息的影响,全球资本市场普遍承压。不过时至今日,美联储加息周期临近尾声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外围股市也已在交易美联储降息预期的逻辑。有意思的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前不久在出席国会参议院听证会时表示,美联储距离获得开始降息所需的信心“不远了”,并暗示未来几个月美联储可能会考虑下调利率;而美国总统拜登近日也罕见表态,预计美联储将采取降息行动,随即引发市场对于降息预期的热议。足以见得,美联储降息预期日渐强烈,一旦落地,必将实质性利好全球资本市场,而A股近期的上涨也与此有关。其四,高性价比引得场外资金纷纷加码配置。受种种因素影响,自去年8月以来A股几乎呈现出单边下跌的态势,今年年初更是罕见地暴力杀跌,在造成广大投资者亏损的同时,也引发了雪球产品的集中敲入以及部分机构的被动平仓。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因为经历了漫长的连续大跌,客观上造就了A股资产的极致高性价比,也让A股存在强烈的反弹和估值修复需求。与此同时,高性价比引得场外资金纷纷加码配置A股,市场场成交量也随之不断攀升,现已多个交易日突破万亿大关。按照经验,足够的成交量是推动行情不断走高的根本保障:成交量大,说明市场人气旺不差钱,而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情况下,市场自然容易延续上涨势头;成交量小,说明市场人气低迷,资金量少,非但难以支撑行情的持续上涨,反而可能引发市场的跌跌不休。近期有了成交量的保障,A股当然具备持续上攻的动能。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因素不仅是支撑A股近期强势反弹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有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继续推动A股震荡上行——要知道,在年初快速下跌至2635点的过程中,市场上大多数脆弱的被动抛盘资金压力都已被充分释放,筹码结构相对健康,而且A股制度层面的各方面缺陷也正在得到整改;同时当前国内经济基本面正逐步改善,政策持续积极发力,海外美联储降息只是时间问题,这些都将为后续市场的中长期上涨提供有力支撑。综上所述,我认为广大投资者是时候转变思维了:抛弃过去的熊市思维,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拥抱接下来的A股行情。毕竟,从基本面上看,积极因素正在不断累积;而从A股本身来看,市场早已结束下跌趋势而转为上涨趋势,而趋势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结束。所以作为投资者,理应选择顺势而为,大胆参与,将市场每一次阶段性回调都视为倒车接人的机会,而不是因为一两天的涨跌就患得患失,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握住这一波上涨行情,而不至于踏空错过。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
2024-03-13 09:48
军工产业正在迎来全新机遇。不久前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用较大篇幅阐述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相关内容,并特别提到,要“全面加强练兵备战,统筹推进军事斗争准备,抓好实战化军事训练,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优化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和布局,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消息一出,军工板块应声大涨,也吸引了无数投资者的目光。不过相比于某一天的亮眼,人们可能更关心的是军工板块能否具有上涨的持续性。其实说到军工,市场对其印象似乎一直都不太好,很多时候都是依靠事件驱动,典型的“只讲故事,不看业绩”,而且波动幅度较大,是投资者眼里出了名的“渣男板块”。究其原因,军工行业本身属性较为特殊,上市军工企业在信息披露上与其他上市公司差别较大,致使很多投资者对于军工行业的了解有限,从而习惯于将军工当成是依靠重大军事事件驱动的短期题材,比如国庆阅兵、火箭发射成功、航母下水等等,而“跑步进场、迅速撤退”的短期投机行为也难买难造成整个板块的剧烈波动与持续性不足。不过,这样的局面似乎正在发生改变,而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防军工行业增长的确定性日益加强。众所周知,强大的国防军工实力是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是国家安全战略、地缘战略和军事战略的基本保障,也是所有科技战的最高阵地,更是大国博弈的主战场。放眼全球,近几年国际形势愈发复杂多变,不确定性逐步抬升,世界上的主要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将国防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官方数据显示,近年来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国防预算年度增幅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其中日本2024年防卫预算同比增长16.5%,连续11年增长,而美国2024财年国防经费达8860亿美元,已经超过了排在其后面9个国家军费的总和,约占全球军费总额的40%,足以见得,新一轮的大国军备竞赛正愈演愈烈。就我国而言,虽然近些年国防预算开支也在稳步增长,但增速连续9年保持在个位数,反映出我国国防开支增长的相对克制。而从国防开支占本国GDP比例来看,我国多年来都维持在1.5%以内,反观美国则达到3%以上,2024年北约成员中有近20个在2%左右。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国防预算开支同我国经济体量、国土面积以及国防需求显然是不匹配的。进一步分析,尽管我国军工行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一些细分领域,我们仍与其他大国有着明显差距。以军用飞机为例,根据Flight International发布的《World Air Forces 2023》相关数据,截至2022年末,美军拥有各型现役军用飞机共计13300架,而我国军用飞机保有量只有3284架,仅为美军的1/4左右;另外,我国战斗机总量为美国的54.3%,运输机保有量的为美国的30%,同时我国三代半及四代战机占总量比例极低,目前四代机仅有19架,占比不足2%,同“以四代装备为骨干、三代装备为主体”的武器装备体系还有较大差距。综上所述,面对世界不稳定因素的增多、国际形势的愈发复杂多变、周边局势趋于紧张等现实,以及我国军工产业补短板的客观需求,再叠加捍卫国家利益、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使命,我国大力发展国防军工建设已是刻不容缓。正因如此,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针对国防军工的发展制定了多项计划,包括确保2027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纲领、确保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的大力投入、对军队的要求为加快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等等。而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论述,再度确立了后续我国国防军工产业的发展基调。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国防预算的确是在加速增长。数据显示,2020-2023年我国国防预算增速分别为6.6%、6.8%、7.1%、7.2%,幅度逐年抬升,这自然有助于打消此前市场对于我国军费增速放缓的疑虑,并且还以确凿的数据告诉人们,国家对于“强军强国”与大力推动国防军工发展壮大的言出必行。政策层面的有力下达与实践层面的稳扎稳打,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军工行业的黄金发展期已然到来,而“强军梦、新征程”也将支撑军工行业的持续高景气,而这些也赋予了军工赛道更大的投资价值。从板块估值层面看,目前国防军工(申万)的市盈率分位数仅处在近10年的0.98%位置,可谓绝对的底部区间,性价比已然凸显。配置思路方面,参考国金证券的研究思路,从军事强国战略发展路径以及俄乌冲突、巴以冲突中涌现出来的各种新型作战方式、新型武器装备作战效果当中可以预见到,高精尖的战略力量建设(如电子对抗、高超声速导弹、卫星互联网、水下等)以及高效费比的武器装备(如无人装备、远程火箭弹等)加速列装可能会成为接下来我国国防建设的主要方向,而新质领域相关配套企业业绩也有望加速增长。建议重点关注以下方向:其一,军用飞机制造。军用飞机已经成为现代战争决胜因素。在多样化作战需求牵引、颠覆性科学技术推动以及经济投入的支撑下,世界主要军事强国正加快对空军武器装备的探索与发展,加大对现役装备的升级改进,推动以作战飞机、支援保障飞机、无人机、机载武器等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使空军装备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尽管我国军用飞机发展成就斐然,但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未来军用飞机将有望迎来高速增长的新阶段。另外,在新型飞机加速落地、国产化替代及全军加强实战演练的前提下,与军机相关的航空发动机、机载系统等也将踏上增长的快车道。其二,卫星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是以卫星为接入手段的互联网宽带服务模式,相比地面网络靠基站进行通信,卫星互联网是将基站搬到了外太空,每一颗卫星就是一个移动的基站。目前卫星互联网多指利用地球低轨道卫星实现的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相比中高轨卫星,它具有全域无缝覆盖、传输时延小、链路损耗低、发射灵活等特点,发展前景极其广阔。卫星互联网是大国竞争的新高地,军民领域都有巨大的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尤其是在军用领域,卫星互联网在发现、定位、跟踪、瞄准、交战、评估等杀伤链环节有着巨大潜力,典型如俄乌战场上,星链(Starlink)的应用可谓大放异彩,让世人认清了卫星互联网的重要性,这也是新阶段我国军工产业发展过程中不能错过的赛道。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和支持卫星互联网发展。2018年11月,国家统计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中明确卫星互联网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位;2020年4月,我国首度将卫星互联网作为重要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纳入“新基建”政策重点支持方向;2021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强调加快布局卫星通信网络,支持推动卫星互联网建设。2023年2月,工信部放开卫星互联网设备进网许可管理,天地一体化立体通信网络部署建设得以进一步推进。接下来,我国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将全面提速,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三,军工电子。军工电子是国防科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链集中于军工产业链中上游环节,其中上游环节涉及到电子元器件、特种集成电路、PCB、嵌入式计算机模块、微波器件、连接器及线缆等,是武器装备信息化发展的基石;中游环节则涵盖通信设备、雷达、红外热成像、光学制导等,是军工电子整机的重要子系统。相比于军机、导弹、卫星等总体装备,军工电子不仅独立作为一个产业集群存在,同时也服务于航空、航天、兵器和船舶等其他产业集群,为军用飞机、卫星、舰船和车辆由机械化向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持,被誉为军工武器装备的兵力“倍增器”。按照市场机构预测,“十四五”期间,军工电子领域需求端在享受军工全行业基础增速的前提下,还将额外享受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三重“加速度”,同时军品自主可控、国产替代天然诉求,武器装备中军工电子元器件有望国产化率提升,助推军工电子领域获取远超军工行业的高增速。而其中的投资机会自然值得关注。【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
2024-02-19 09:33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小长假里,消费市场呈现出极其火热的态势。来自文旅部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8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同比增长34.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9.0%;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6326.87亿元,同比增长47.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7.7%。也就是说,春节假期的消费市场表现不仅大幅度好于去年同期,更是全面超过了疫情之前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春节假期的消费市场可谓全面开花,精彩纷呈,为国人带来久违年味的同时,也让全年的消费进一步回暖实现了“开门红”。这从以下几组数据中可以得到佐证:(1)美团发布的2024春节“吃喝玩乐”消费洞察显示,生活服务业实现“开门红”,春节假期日均消费规模同比增长36%,较2019年增长超155%。(2)携程发布的《2024龙年春节旅行报告》显示,春节假期,国内景区门票订单同比增长超6成,跨省游订单占比达57%,同比去年翻番增长。(3)飞猪发布的《2024春节假期出游快报》显示,甲辰龙年春节成为史上最火爆的春节旅游假期,国内游预订量已大幅超越2019年同期,其中中长线游同比去年大增超3倍;出境游也创下近4年峰值,预订量同比去年大增近10倍,过半数的热门海外目的地已超越2019年同期。(4)国家移民管理局预测,2024年春节假期全国口岸日均通关人数将达180万人次,较去年春节增长约3.3倍,与2019年春节出入境流量相当;跨境人流增多带动消费金额攀升,支付宝数据显示,境外游客在中国消费金额同比增长500%;支付宝用户在境外消费金额同比增长140%。(5)香港春节假期访港旅客初步估计约75万人次,已达到2018年同期水平,其中有65万人次是内地旅客,超越2018年同期;农历大年三十至初六,澳门各口岸共录得约403万人次出入境,日均57.6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77.5%,为2019年同期(394万人次)的102.4%;春节假期前7天,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达22.14亿元,同比增长42%,免税购物人数26.89万人次,人均消费8235元。(6)灯塔专业版消息显示,截至2月17下午,2024年春节档(2月10日-2月17日)档期总票房突破80亿,超过2021年春节档的78.43亿,打破中国影史春节档票房纪录,而这还是在平均票价明显下调的情况下达成的……上述一系列数据,着实是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让人不得不感慨:这个春节实在是太火了!可能有人会问:为何今年春节假期的消费市场能够有如此强势的表现呢?在我看来,主要原因至少涉及以下三方面:其一,出行的客观环境更加友好。回顾去年春节假期,虽然是疫情防控方案大幅度优化调整后的首个小长假,但当时不少人仍处于感染状态,并且市场普遍预测春节假期有可能会因为人口的大规模流动而爆发第二波感染高峰,所以人们出行时难免会心存顾虑。不过就今年春节而言,疫情因素对于消费市场的扰动已几乎消失,尤其是经历了一年多的经济恢复期后,各行各业的运行以及国人的日常生活都已回归正常,再叠加春节假期是传统的消费旺季,除了返乡过年需要的交通消费外,绝大多数人在春节期间对于走亲访友、聚会娱乐、旅游购物的需求都会明显增加,而客观环境的友好也让人们在外出时内心更为踏实。其二,以“尔滨热”为代表的事件因素驱动。今年元旦假期,“冰城”哈尔滨现象级蹿红,各路媒体铺天盖地报道,各地游客趋之若鹜地前去观光,同去年的另一个出圈城市淄博相比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哈尔滨的文旅消费市场也迎来了增长的小高峰。受此影响,国内很多其他城市也都纷纷效仿起哈尔滨的“出圈秘籍”,包括大力宣传当地文旅产业特色、着力丰富完善旅游景点、营造更加优质的消费环境等等,意图抓住春节假期的时间窗口来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前来观光,并带动当地消费市场的提振。这一系列举动反映到民众层面,便是春节假期出游目的地的选项仿佛一夜之间多了起来,而各地文旅产业的“争奇斗艳”、“花式整活”,也极大地激发出了人们春节假期外出旅游的热情,越来越多的人都想去各地感受一下类似于哈尔滨冰雪消费的地方产业特色,由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消费市场的繁荣。其三,促消费政策力度不减。自2022年年底开始,管理层就接连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而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再度谈到“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等内容,而后,在2023年“消费提振年”的基础上,商务部又将2024年调整确立为“消费促进年”,并提出将会坚持“政策+活动”双轮驱动,突出重点品类、节庆时令等,继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促消费活动,打造更多商旅文体融合消费新场景,营造良好消费氛围等等。而针对春节假期,各地亦是不遗余力地给出促消费的各种方案,同时举办各种活动,这些都在春节假期的消费成绩单中得到了正反馈。话说回来,虽然春节假期消费市场表现令人振奋,并且也在侧面印证出国民经济的修复,但这当中的季节性因素不能忽视,而后续经济能否得到持续性的有力修复,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验证。就像去年春节假期的消费市场表现同样可圈可点,可是随后几个月的经济数据却接连不及预期,让人大跌眼镜。不过,考虑到我国坚实的经济基础、完备的产业体系、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长久以来展现出的强大经济韧性,我们理应对2024年的经济形势充满信心。而1月份的PMI数据与各项金融数据的普遍超预期,彰显出政策端的发力让国内外需求有所改善,并且各个行业的景气度得到了提升,这也为全年经济开了个好头。后续随着各方面形势的切实稳定与国民经济的不断回暖,作为经济顺周期变量的消费,必将因此而持续受益。上述逻辑反映到资本市场上,便是大消费板块有望在2024年得到反复表现的机会。特别是经历了此前的漫长下跌后,大消费板块的性价比优势已然凸显,目前整体市盈率分位值已经来到了近5年3.15%、近10年21.12%的位置,其他细分板块如医美、食品饮料等亦是处在估值的底部区间。足够便宜的价格,已经吸引到了资金的注意。从近期多数代表性龙头个股的表现来看,不仅股价企稳,成交量也是频频放大,大资金建仓吸筹痕迹明显,后续或将有较大的上涨空间。具体配置方面,建议围绕板块中的优质核心资产、弹性较大且更容易受到政策支撑的可选消费品类,以及业绩明显改善类的品种来逢低布局并耐心持有,相信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投资回报。【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
2024-01-26 09:26
牛回速归!1月25日,A股市场走出了许久未见的强势行情:沪指大涨3.03%收复2900点,深成指涨2%,创业板指涨1.45%,北证50指数涨0.61%,市场超过4800只个股飘红,超过100只个股涨停,北向资金净买入63亿元,成交量放大至接近9000亿元,一扫往日颓势,直接摆出了暴打空头的架势,让早已疲惫不堪的广大投资者眼前一亮,似乎又看到了希望。板块层面,最耀眼的莫过于央企国企云集的“中字头”。Wind中船系指数涨幅高达7.71%,中字头央企指数亦是大涨6.82%,它们无疑是助推大盘全天强势暴涨的最核心力量。而在100多家涨停个股当中,一多半都与“中字头”或是“国企改革”相关,比如中国联通、中粮资本、中国出版、中钢国际、中青旅等等,就连万亿市值的中国石油都罕见地涨停,霸气程度可见一斑。为何是“中字头”领涨市场呢?消息面上,1月24日高层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称,“将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引导中央企业负责人更加重视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及时通过应用市场化增持、回购等手段传递信心、稳定预期,加大现金分红力度,更好地回报投资者。”受此影响,当天“中字头”便集体异动,带领大盘走出极限深V,次日则进一步延续了题材的强势。值得一提的是,央企国企板块的市值及权重都不小,能够掀起涨停潮,必然是有实力雄厚的大资金集体抄底介入,足以彰显出大资金对于央企国企板块投资价值的认可程度,这也让市场对其有了更高的期待。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逻辑,我们不妨做个讨论。从基本面上看,央企国企可谓国民经济体系的支柱,在关键领域和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而在A股5000多家上市公司当中,央企国企数量约占27%,且普遍市值较大,主要分布在煤炭、石油化工、电力、交运、钢铁、通信、军工、地产、银行等板块,堪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尽管此前较长一段时间里,不少央企国企都因经营效率相对不高、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等因素而备受争议,但高层多年以来一直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央企国企改革,并多次对于国企改革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取得了累累硕果。2022年年底,经历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之后,各大央企国企所有制混改、出台股权激励方案、资产重组注入上市平台等等改革行动快速推进,央企国企整体上从治理到经营能力,再到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均有显著提升,行动实现了完美收官的同时,也让央企国企的面貌焕然一新。不过,改革的步伐并没有就此停止。2023年以来,国资委数次重要会议上又反复强调,“要更加重视国有企业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功能作用发挥,着力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强化战略支撑”,“要聚焦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资产收益率,突出抓好完善机制、重组整合等方面的改革任务”,“要瞄准国有企业功能定位持续深化改革,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等等。而前两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部门领导又再度提出,在此前“推动央企把上市公司的价值实现相关指标纳入到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基础上,又要“把市值管理成效纳入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考核”,这既是对央企考核体系的完善,又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有助于促进央地国企控股上市公司接下来在市值管理层面更加积极地作为——而这当中,必然蕴含着重大的投资机会。需要指出的是,近些年央企国企板块的估值水平长期处于较低位置,不仅显著低于民企与其他企业(包括公众企业、外资企业、集体企业等),甚至比全部A股的估值水平还要低。而从客观形势上看,央企国企板块的估值也的确具有强烈的修复动力,理由有三:第一,央企国企已展现出较强的盈利稳定性。近年来,我国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上市公司的经营屡屡受到外部因素干扰,尤其是2022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渐增,导致多家上市公司股价承压,此时拥有稳定盈利能力的公司就有了明显优势。有数据表明,自2017年以来,央企和地方国企的ROE明显要比民企更高且更加稳健,彰显出央企国企出色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着实扮演了“稳定器”和“压舱石”的角色。通常来说,高ROE企业理应享受更高的估值,但央企国企的估值水平又长期低于民企,说明当前央企国企的估值并没有充分反映其价值,处于被低估状态,有必要得到修复。第二,海内外形势变化让央企国企价值凸显。近些年,受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与不安全性日益突出,各类风险挑战加速积聚,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也面临着复杂深刻的变化。这时,通过提升“内功”以增强经济抵抗各种风险的能力,将是我国应对外部环境、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方向。作为国民经济中流砥柱的央企国企,与生俱来承担着重要使命,势必需要发挥关键作用,不断加强竞争力。而从近两年高层的多次表态中,我们也可以真切感受到央企国企被给予厚望。第三,改善政府财政状况。我国国有资本运营与财政存在紧密联系,目前国有资本运营仍是财政“四本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实层面看,在近两年房地产市场遇冷拿地意愿低迷的情况下,地方财政面临较大压力,从中长期来看传统的土地财政模式亦是难以为继,此时推动央企国企估值的抬升可谓势在必行。据公开信息显示,我国央企国企的资产总规模在数百万亿元,在此基础上推动其估值修复,哪怕很小的幅度,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巨大,这对于弥补地方财政而言也颇具积极意义。正因上述种种原因,市场普遍认为,央企国企将会持续扮演带头承担大企业现代化产业链“链长”的角色,而加强央企国企的市值管理,不仅有利于推动央企国企不断强化自身竞争力,做大做强,跻身世界一流企业行列,还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央企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同时也可以通过回购、分红等方式更好地回报投资者。而随着后续各个领域一系列资产运作与重组整合的落地、市值管理工作的持续推进,我国央企国企中的优势资产有望实现进一步的价值重塑。综合来看,有国家意志驱动,涉及范围广泛,题材板块容量足够大,以及基本面稳定向好,央企国企的确有机会持续表现。特别是经过了整个市场持续数月的下跌后,很多央企国企标的都已经回调到位,并且整个板块在昨天市场的大涨中与大盘共振明显。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大盘见大底之时的暴涨之日,与大盘共振暴涨的板块是最值得持续关注的,比如2022年4月底的新能源,以及2022年11月初的信创,无一不是在市场见底之日共振大盘、并在后续走出一波大级别上涨行情的板块。倘若当下A股已经明确见底,那么共振的央企国企很可能有不小的投资机会。具体配置方面,在央企国企所分布的诸多行业当中,那些估值偏低且近几年ROE提升幅度较大的行业有望充分受益于央企国企改革,包括煤炭、石油石化、通信、建筑装饰、银行、军工等。此外,在“统筹安全与发展”基调下,能源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等关乎国家安全的领域,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央企国企作为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未来必将继续扮演关键角色,而与之相关的信创、电力、高端制造等板块,也都颇具投资价值。【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
2023-12-20 09:43
广东和江苏,是我国经济当之无愧的两大火车头。论经济体量,二者都是富可敌国的存在。2022年,广东和江苏GDP双双超过12万亿元,这一规模超过了全球90%以上的国家,同加拿大、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GDP旗鼓相当,着实令人惊叹。不过,二者究竟孰强孰弱,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可能更多人倾向于将广东视为我国经济第一大省,认为广东GDP长期领跑全国,坐拥广州、深圳两大一线城市,并且还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阵地。然而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江苏经济近些年正在快马加鞭地迎头赶上,同广东的差距也越来越小,甚至在一些方面的人均经济指标已超越广东。比如人均可支配收入,2022年江苏为49862元,广东则为47065元;而今年前三季度,江苏以40286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保持对广东(39325元)的领先。那么问题来了:江苏人为啥比广东人收入更高?本文将尝试对此作出解答。1其实看到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人口因素。毕竟,居民收入本质上属于GDP蛋糕中的一部分,在两省经济体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广东总人口(1.27亿)要比江苏(8515万)多出4000多万人,如此一来,江苏均摊到每个人身上的蛋糕自然就要更大一些,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就高于广东。这个分析当然没错,不过还是有些浮于表面。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江苏能以更少的人口规模,创造出能够匹敌广东的经济价值?我们不妨从二者的产业结构上寻找答案。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两大排头兵,广东和江苏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并取得了累累硕果。2022年,广东以8.31万亿元人民币的进出口总额高居全国各省市的榜首,江苏则以5.45万亿元的规模位列第二;同年,江苏实际使用外资多达304亿美元,继续稳居首位,广东则是以约280亿美元的体量居于次位。两个大省携手成为我国外贸和外资的“扛鼎者”,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外向型经济往往容易受制于海外政策及形势的变化,继而对我国经济带来不确定性。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近两年全球疫情的反复以及外需持续低迷,我国外贸整体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而广东和江苏这两大外贸大省也都受到了不利影响,直接造成了对经济增长的拖累。2022年广东和江苏的GDP同比增速分别只有1.9%和2.8%,而2021年的前值则分别为8.0%和8.6%。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了,同样是外需不振,但2022年江苏经济增速的回落幅度却要显著小于广东,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在于,江苏拥有更为强大的实体经济,这从第二产业数据上可以窥见一斑。从下图中可以看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江苏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一直高于广东,且比后者平均高出4~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江苏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在大多数时间里也要快于广东。足以反映出,江苏实体经济分量之重与增长势头之猛。除此之外,还有以下数据可以诠释江苏实体经济的雄厚实力:(1)江苏现已形成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31个制造业大类全覆盖,集成电路、船舶海工、工程机械等多个细分领域产业链条完整,规模全国第一;(2)江苏以占全国1%的面积和6%的人口,为全国贡献了11%的工业利润;(3)全国约15%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1/5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来自江苏制造;(4)全省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工业企业162家;代表全球制造业智能制造最高水平的“灯塔工厂”,有9家企业在江苏;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中,有56家来自江苏;制造业单项冠军累计达186家,专精特新企业累计突破5500家,均居全国前列;(5)江苏是科创板大省,目前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和总市值均居全国第一,在全国各城市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前十名当中,江苏独占三元,分别为苏州、南京和无锡,数量亦是全国第一;(6)在工信部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江苏独占10席,数量又是全国第一,其中大部分都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南京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无锡物联网、徐州工程机械、常州新型碳材料、苏州纳米新材料、苏州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苏锡通高端纺织、通泰扬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泰连锡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要知道,以工业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综合国力与社会财富最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命脉,更是抵御各种风险、增强创新能力、缓解下行压力最坚实的阵地。江苏发达的实体经济,在稳定全省经济基本盘、助力经济增长与居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反观广东,虽然实体经济也不弱,且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一众明星科技企业,但对比下来,广东实体经济所占的分量似乎要稍逊色于江苏,间接导致了全省近几年经济的波动相对较大。上述内容或许能部分解释,为什么江苏居民能够获得比广东居民更多的收入。2除了产业结构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区域发展的均衡程度。先看广东。虽然长期以来,广东一直稳坐我国经济的头把交椅,但省内各区域发展“头重脚轻”的态势,绝对是令人发指的。具体而言,珠三角地区在深圳和广州的带领下,其发展速度之快、经济活力之强,放眼全国都鲜逢敌手,2022年珠三角9座城市GDP总量高达10.47万亿元,占整个广东省经济总量的81%;其中,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四城的GDP都先后突破了万亿大关。足以见得珠三角在省内地位之重,堪称是拉动广东乃至全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然而,耀眼的珠三角并不等同于广东的全貌,珠三角以外的其他12个地级市,其经济发展状况要远远落后,其中排名靠后的云浮、河源、潮州、梅州、汕尾、阳江、韶关7座城市,GDP均不足2000亿元,而这7座城市GDP之和甚至都不到1万亿元,连一个东莞的GDP都比不过,差距之大不言自明。这些区域目前依旧依赖于传统产业,产业转型缓慢,创新能力不足,似乎与大多数人印象里的广东完全不沾边。背后的原因,既有地理条件的限制,也有历史发展路径的惯性,亦有区域发展政策的倾斜等多方面因素。区域发展失衡,反映到居民部门,便是不同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22年,广东21个地级市当中只有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珠海、中山6个城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前5个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6万元,中山为5.98万元;剩下的15个城市均属于“拖后腿”的存在。值得一提的是,揭阳、河源、云浮、潮州等9个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30000元,这一水平还不到深圳、广州、佛山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难免要对于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形成拖累。反观江苏,省内的区域发展均衡程度显然要好多了。从GDP规模来看,2022年江苏13个地级市当中,“万亿俱乐部”成员有4个,分别为苏州、南京、无锡和南通,这一数量同广东相同。不过令人称奇的是,在4个“万亿俱乐部”城市之下,江苏省内经济体量达到5000亿~10000亿元的城市多达6个,分别为常州(9550亿元)、徐州(8458亿元)、扬州(7105亿元)、盐城(7080亿元)、泰州(6402亿元)、镇江(5107亿元),而广东只有惠州一城(5401亿元);换言之,江苏13城中,有10个GDP都超过了5000亿元,广东21城中,只有5个GDP超过了5000亿元。此外,江苏经济体量最小的连云港,2022年GDP也有4005亿元,这一成绩在广东居然可以排到第7名,足以见得江苏各城市经济发展之均衡。不仅如此,江苏还拥有实力雄厚且令其他省份羡慕不已的县域经济。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在全国百强县的排行榜单中,江苏占据其中的26个席位,数量高居全国首位;全国十强县中更是独占5席,其中昆山、江阴、张家港和常熟牢牢霸占了榜单的前四位,它们的GDP甚至能吊打全国多数地级市,足以佐证江苏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足以笑傲群雄。这些反映到居民部门,便是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较小。2022年,江苏13个地级市当中,有8个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超过了40000元,而收入最低的宿迁也超过了30000元,即便把宿迁放到广东,也能排在中游水平。一言以蔽之,得益于均衡发展且不两极分化的区域经济格局,江苏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才能够水涨船高;而广东省内的“头重脚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落后城市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3话说回来,虽然江苏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已经胜过广东一筹,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否认广东的经济地位,也不能说江苏经济一点问题都没有,这些还是需要客观理性地看待。其实说到底,广东和江苏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二者纵然代表了不同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但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不断探索创新与披荆斩棘的重要体现,而多年以来的相互角逐与比拼,更是让这两个省份迸发出强大的动力和活力,持续引领中国经济砥砺前行,不断书写着灿烂辉煌的篇章。如今在新的形势下,经济大省的责任愈发重大。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管理层再度提及“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凸显出对于经济大省的高度信任和寄予的殷切希望。作为经济大省里的中流砥柱,广东和江苏产业体系完备,产业竞争力突出,营商环境友好,内生动力十足,对于稳定全国经济发展大盘的作用举足轻重,未来也必将继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进一步讲,如果从区域经济的思维来理解,地区之间不管如何竞争,协同发展终归是大势所趋。站在全局上看,广东的珠三角与江苏所处的长三角,都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与创造力、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彼此之间还有极强的互补性与合作潜力。而在粤港澳大湾区与长江经济带等宏大战略的加持下,广东与江苏都在迎来全新的历史机遇,前景亦是令人期待。泱泱大国里拥有两个富可敌国并且还在不断进步的经济大省,实乃莫大的幸事!【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
2023-11-30 09:22
长江经济带再度站上风口。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会议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要统筹抓好沿江产业布局和转移,更好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字里行间流露出高层对于发展长江经济带的高度重视,而背后的深意亦是值得我们寻味。1首先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何为“长江经济带”。众所周知,长江作为我国第一大河流,全长达6300余公里,而长江流域则提供了我国超3成的水资源、约半数的可开发水电资源与内河通航里程,堪称是横跨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依托长江而形成的长江经济带,东起长三角,西至云贵高原,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既囊括了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方,也连接着我国相对贫瘠的区域。事实上,近些年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的政策与部署可谓是接二连三。早在2013年,高层在湖北调研时就提出,要把长江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则明确提出,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同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部署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这也标志着长江经济带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高层在湖北宜昌考察时再度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的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同年9月国务院又印发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生态优先、流域互动、集约发展”的发展思路,并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这一《纲要》也被公认为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此后多年,高层在不同场合都反复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方向。如“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政策协同和工作协同,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建久安之基,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等等,充分彰显出高层对于长江经济带的高度重视与殷切期望。而近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又一次让长江经济带成为了市场焦点,并引发热议。2长江经济带为何如此受到高层重视?根本原因在于,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社会版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首先,长江经济带经济体量占据“半壁江山”。数据可以佐证这一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长江经济带GDP占全国比重达到46.3%,人口占比稳定在43%左右,消费占比50.3%,汽车产量占比44.5%,出口与进口占比分别为49.2%和41.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支出占比分别为45.2%和44.1%,客运量与货运量占比分别为48.2%和44.9%,邮政业务与电信业务量占比分别为50.5%和43.5%。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建设好长江经济带,几乎就是建设好了半个国家,分量之重可见一斑。其次,长江经济带是连接东中西部协同发展的纽带。长江经济带位于我国国土中心,横贯东西,连接南北,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客观上具有缩小东中西差距的物质基础,这也使其成为了推动全国经济东中西联动和全面振兴的最佳战略区,也是贯穿我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部新跨越的重要经济带,更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动脉。具体而言,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具备独特的梯度比较优势,下游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而中上游地区开发强度相对较低,具有较为充足的后备土地和劳动力,同时拥有丰富的矿产、水利与生态资源,交叉的比较优势使得上中下游地区具备良好的协调发展基础。长三角地区可以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推动上中下游地区协同发展,继而形成沿海与中西部相互协同、良性互动的新格局,助力区域和城乡差距的缩小,为国民经济更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最后,长江经济带在维护国家生态环境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流域生态地位突出,拥有全国三分之一水资源和五分之三水能资源储备总量,河湖湿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0%,哺育着沿江几亿人民。与此同时,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中的八大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森林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生态流量充足,在涵养江河湖泊水源、调节气候变化、保护生态多样性与防治水土流失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功能,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带,亦是构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脊梁”,直接关系到全国生态环境的稳定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各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克服。比如,由于各省市经济基础和发展目标不尽相同,致使区域之间联动性仍不够强,跨区域协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协同畅通,区域之间相互开放的程度有待提升;再如,部分城市和地区仍存在地方保护壁垒,市场相互割据,影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此外,长江经济带生态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循环尚未完全形成,各地在生态补偿协调机制方面仍需进一步达成共识,等等。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为接下来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3重大政策定调下,必然蕴藏着重大的投资机会。回顾A股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每一次由国家决策层在正式场合定调的内容,都会引发投资者的高度关注。原因很简单,这些内容往往都是基于国家宏大战略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考虑,是要从政策上花大力气去扶持的,具有波澜壮阔的大格局,前景当然更令人振奋和期待,自然更容易成为市场上的投资热点,此次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认为,沿着这一政策定调,可以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向:其一,长江经济带上下游协同发展带来的交运物流机会。推动长江经济带上下游协同高质量发展,必然需要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体系。按照此前国务院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及的“到2030年,水脉畅通、功能完备的长江全流域黄金水道全面建成”这一具体要求,长江经济带的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空间得以拓宽,尤其是港口和物流业,相关企业或将迎来较好的发展契机。其二,区域环境治理保护带来的生态环保机会。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明确将生态环境摆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这也预示着接下来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将会加大力度进行区域环境治理与保护,包括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固体废物等污染物的处理与回收,相关企业必将因此而受益。其三,产业升级带来的工业绿色发展机会。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产业的升级,尤其是作为污染排放大户的重工业,势必需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继而能够从生产源头防治污染并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这也符合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方向。而绿色发展必将为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经济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相关的智能制造、节能降耗装备、工业互联网等板块可能会有不错的投资机会。【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
2023-05-08 09:10
医美行业再度迎来强监管。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加强市场准入、资质审核、规范“导购”活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强调“医疗美容服务属于医疗活动,未依法取得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发放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者“诊所备案凭证”,不得开展医疗美容服务”,并指出要扫清“黑机构”“黑医生”“黑药械”。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公安部、最高检、最高法均在联合发文的十一部门之列,着实是力度空前,个中深意更是耐人寻味。1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愿意为了“变美”而付费,除了日常的护肤维稳与彩妆扮靓之外,很多女性以及部分精致的男性还热衷于在非手术类的轻医美项目上一再投入,包括激光、射频、注射填充等等,由此带动了医美行业的壮大。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满足人们追求高颜值的同时,一系列负面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首先是“黑医美”机构盛行。长期以来,关于整形美容失败的案例屡现报端,当事人无一不是抱憾终生,这与市场上“黑医美”机构的泛滥不无关系。数据显示,我国不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黑机构占医美机构总数的比例超过80%。不少“黑医美”机构甚至连最起码的消毒、药品管理常识都不具备,卫生安全很难得到保障。其次是行业正规医师供给不足。培养正规医师通常需要5~8年,但医美行业的“黑医师”却是频频涌现。根据艾瑞咨询的推算,我国医美行业正规从业医师数量仅占行业总从业者的30%左右;中整协的统计也显示,我国医美非法从业者人数至少在10万以上,同时还有14%的合法医师进行着不合规的操作。最后是针剂、设备质量不过关。由于医美针剂具有易携带、流动快、隐秘性强等特点,导致针剂造假和走私现象屡见不鲜。艾瑞咨询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市面上流通的医美针剂中有2/3是水货和假货,安全隐患问题不可忽视。上述问题,不仅阻碍着医美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危害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及合法权益。如此一来,监管层自然高度关注。事实上,自2021年6月份以来,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就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等,旨在整治医美行业乱象,严厉打击上游非法制售医疗器械行为及下游非法开展医疗美容项目机构。而此次十一部门《指导意见》的出台,更是直击行业痛点,具体内容也内容更加细化全面,在准入管理、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关联领域及行业的监管等方面均有明确规定,充分彰显了高层对于规范和促进医疗美容行业发展的重视,同时也对医美机构合规运营提出具体要求,这也标志着医美行业已经迎来全方位的强监管。诚然,于资本市场而言,强监管的落地难免会带来短期冲击,近日的医美股也不出意外地迎来集体回调。不过从中长期来看,行业经过调整和动态再平衡后,市场需求必将会逐步转移至正品行货、正规合法的医美终端,整个行业的发展也会越来越规范。伴随着医美事故与行业纠纷的减少,以及公众信任度的增加,踏上发展正轨的行业有望迎来市场的进一步扩容。这些显然是极大的利好,为医美行业未来更高质量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2医美板块的投资机会还值得关注吗?从大环境上看,随着疫情影响的消除,今年国民经济的强复苏已经得到了确认,消费市场的回暖亦是有目共睹。考虑到今年是促消费大年,高层多次反复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预计后续还将会有一系列改善消费环境、促进居民消费的政策出台,继而支持消费市场的进一步修复。这当中,可选消费的复苏必然值得关注。与必选消费品不同,可选消费需求不算稳定,对于经济周期的敏感度较高,去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较大的消费品类也是集中在可选消费领域;而相比于必选消费,可选消费又是极具弹性的品种,修复力度往往更大。而医美恰恰是最典型的可选消费品种,相关公司业绩在2023年得到进一步修复,理应是确定性事件。不仅如此,医美还兼具医疗和消费的双重属性,其本质在于“医疗为基+需求引领”,即医疗属性为行业构建起较高的竞争壁垒,而消费属性则赋予了行业消费升级下的较高天花板,这些都是一般消费品以及医疗产品不具备的特质。倘若从商业层面来审视,医美还具有典型的“三高”特征,从而注定了这门生意的暴利。我们不妨以轻医美项目中最火的玻尿酸为例来做个分析:其一,高毛利率。贵州茅台之所以能成为国内第一股,超过90%的毛利率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玻尿酸的暴利程度并不逊色。最新的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玻尿酸龙头爱美客的毛利率达到了惊人的95.29%,另外两家巨头华熙生物和昊海生科的毛利率也都超过了70%。而在实际情况中,一款玻尿酸产品随着产业链流入经销商、下游医院、医美机构等,层层流通中,免不了一再加价,可即便如此,市场需求依然旺盛,更加巩固了相关公司的高毛利率。其二,高复购率。通常情况下,玻尿酸的效果只能维持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如果后面不重新注射,那么消费者的皮肤就会变得松弛、干燥且无光泽。很多消费者一旦体验到了皮肤的水润光泽有弹性,就很容易产生依赖甚至上瘾,而且也难以接受皮肤变差的样子,于是只能不断地反复购买。这对于商家来说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原本毛利率就足够高,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客群源源不断地复购,丰厚的利润和稳定充足的现金流自然就有了坚实的保证,并且为公司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提供了动力。其三,高准入门槛。根据国家药监部门提示,用于医疗美容的玻尿酸注射剂在我国被认定为三类医疗器械——这是最高级别的医疗器械,具体指代那些植入人体、用于支持或维持生命的医疗器械。这类医疗器械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风险程度最高,监管也最为严格。无论是生产或是经营,都需要取得相关部门颁布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和《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产品获批耗时长、费用大,准入门槛极高,我国只有不到20家从事玻尿酸业务的公司具有资质。如此一来,行业龙头企业的市场地位反倒因为较高的准入门槛而得到了强化。如果放大视角,我国拥有14亿人口和世界上最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势必会导致医美需求潜力的进一步释放,这为医美行业发展提供了庞大的需求基数;与此同时,相比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医美渗透率依然显著偏低,人均诊疗次数仅有发达国家的1/6~1/4,这恰恰预示着未来我国医美市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而随着广大消费者对于国产医美品牌的日渐认可,本土医美公司也将持续受益。正因如此,医美绝对算得上是当之无愧的朝阳产业与黄金赛道,行业景气程度之高无需怀疑。只要行业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投资者都可以持续关注。3那么,医美赛道应该怎么投呢?在我看来,首选自然是行业龙头,以及那些拥有玻尿酸、肉毒素等轻医美项目的公司,这些项目毛利率及复购率奇高,可以对相关公司业绩的恢复起到有力支撑,估值亦是有望不断修复。此外,还有两类细分领域值得关注:一是上游耗材仪器商。相比于中游和下游,上游药械类公司具备更高的壁垒,这是因为我国医疗器械审批严格、流程严谨复杂且耗时较长,从而赋予了那些拥有相关资质的公司更强的先发优势。另外,在消费者不断追求高品质医美项目、且需求日益个性化的背景下,上市公司在客观上也需要不断丰富产品管线,以便于更加契合市场差异化定位,并给出更加完备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上游耗材仪器商将有望迎来不错的业绩增长。二是下游医美服务机构。总体来看,我国医美机构集中度相对较低,竞争相对激烈。不过未来医美机构的连锁化、集团化、品牌化理应是大势所趋,特别是伴随着监管趋严,不合规机构的出清进程提速,后续医美服务机构将更加重视团队运营管理能力以及品牌的塑造能力,而连锁门店有望在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形成较高的壁垒。考虑到行业的地域属性以及管理层的管理半径,那些深耕当地的区域性强势龙头或许可以依托品牌与口碑的积累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其投资机会值得持续跟踪。【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
2023-04-07 09:37
“怕高都是苦命人”,这句老股民都知道的流行语,用来形容最近的行情再合适不过。在过去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不管板块怎么轮动,大盘如何起伏,人工智能题材都是市场上的绝对主线,也是最赚钱的地方,从ChatGPT到场景应用,从算法模型到算力,再从运营商到服务器,几乎所有相关的板块和个股都轮番大涨了一遍,其中浪潮信息、科大讯飞、三六零、三大运营商等多只个股都走出了不小的涨幅,但凡是参与进来的投资者大概率都是收获颇丰。而对于那些“踏空”人工智能而选择了其他板块的人来说,近期的持股体验很可能是不尽人意。有意思的是,就在人工智能题材大热期间,市场上不乏看空的声音,其理由要么是涨幅过高,要么是多数公司基本面不扎实,缺乏足够的业绩支撑。理由似乎很充分也很中肯,可是人工智能非但跌不下来,反而越涨越猛,每一次发生阶段性的小调整都是立马有人捞,“强者恒强”的剧情被演绎到了极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以新能源为代表的高景气赛道,虽然累计跌幅已经足够大,估值也已经足够便宜,财报业绩同样不俗,但板块就是不止跌,每一次发生阶段性反弹就立马有人砸,让那些自认为抄到底了的人再度被市场反复教育,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现象呢?在我看来,除了数字经济风口加持、行业技术突破、题材想象空间巨大等因素之外,更为主要的原因在于趋势的力量。所谓“趋势”,简单说就是市场运行的方向,包括上涨趋势、下跌趋势和横向盘整。在技术分析的开山之作《道氏理论》当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趋势一旦形成,通常会维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并且难以被改变。”究其原因,某种趋势的形成一定是多空双方长期斗争的结果,比如上涨趋势的形成,就代表作多头力量已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市场也会沿着阻力最小的上方运行,若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消化,空头力量是很难战胜多头并扭转趋势的;下跌趋势亦是同样的道理。正因为趋势具备这些特点,我们才更应该学会顺势而为,而不是同趋势作对。举个例子,当趋势由下跌转为上涨之时,投资者倘若畏首畏尾,一直觉得市场已经涨起来了而不敢去参与,其结果自然就是踏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大胆参与,将每一次阶段性回调都视为上车的机会。就像近期爆火的人工智能,虽然相关板块及个股早在多日之前就已经实现了较大的涨幅,但由于上涨趋势已经形成,市场多头资金介入极深,注定了行情不会在短时间内终结,此时顺势而为,加入多头大军才是明智之举。值得一提的是,近日网传某知名基金经理都开始为了业绩而调仓换股,大举杀入AI赛道,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趋势的力量。当然,倘若趋势由上涨转为下跌,投资者就应该知道下跌趋势短时间内不会轻易结束,因为空方力量占据主导,多头资金已经悉数离场,这时的思路应该是尊重趋势,及时清仓或止损,将每一次反弹都视为卖出的机会,坚决不能抱有任何的侥幸心理,认为它某一天会突然转势向上,否则等待自己的很可能就是漫长的下跌和深套。话说回来,人工智能现在还能追吗?客观地讲,没有任何一只股票会永无休止地上涨。虽然目前相关板块及个股大多仍处在上升趋势当中,但整体上已明显进入高潮阶段,不仅成交量放出天量,而且多数个股的表现与公司基本面已经出现严重背离迹象,更是有多家人工智能概念股公司纷纷发布澄清公告并提示投资风险。再叠加获利盘已足够多,潜在抛压不断增加,股价的进一步上涨已然缺乏强有力的支撑。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潜藏的科技伦理风险以及数据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而一些抵制的声音也开始频频发出。据媒体报道,苹果联合创始人沃兹尼亚克、特斯拉与Twitter公司CEO马斯克等多位美国科技公司创始人,以及多位图灵奖得主联名发出公开信,倡议所有AI实验室立即停止训练比OpenAI的GPT-4更先进的AI系统;意大利甚至直接宣布禁止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对于爆火的人工智能概念股来说,这些当然算不得好消息。因此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当前人工智能题材的风险已经远大于机会。纵然是产业大势浩浩荡荡,人工智能的中长期前景依然值得期待,但就短期而言,相关板块及个股的确存在回调的可能,建议各位不妨且战且退,“卖在人声鼎沸时”方为上策,切勿盲目追高,否则便可能成为山顶站岗的那个人。那么在4月份,谁将有望接棒人工智能,成为新的赚钱主线呢?在此给出三个方向作为参考:其一,存储芯片。市场普遍认为2023年将会是科技大年,如此一来,芯片半导体自然是绕不开的领域之一,而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当属存储芯片。参考市场机构的观点,由于存储芯片通用性较强,厂商往往根据行业景气度调节产能,因此具有较强的周期性,通常3~4年为一个周期。从时间上看,本轮下行周期已接近两年;从价格上看,DRAM现货及合约价格已近上轮周期底部位置;从需求端看,随着经济不断复苏,2023年下半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有望同比由负转正,叠加人工智能应用的不断落地,需求端有望得到改善;从供给端看,存储芯片长期受外国厂商主导,国产替代刻不容缓。因此综合来看,存储芯片板块拐点已渐行渐近,后续行情可期。其二,大消费。关于大消费的逻辑,我们此前已经多次撰文予以普及。总体来看,虽然近两个月的消费需求依然偏弱,但整体的复苏步伐并未终止,无论是居民消费信心还是企业经营状况都在持续改善。考虑到去年一季度末至二季度因上海等地疫情爆发而产生的低基数效应,预计等到3~4月份的数据公布后,经济和消费修复的高度和斜率将会更加清晰;另外,随着五一假期的临近,消费市场有望再度迎来增长小高峰。这些都将成为推动大消费新一轮行情的重要力量。建议重点关注出行链的航空、机场、酒店、餐饮、旅游等领域,以及对于经济周期敏感度较高的汽车、家电、医美等可选消费品类。其三,新能源。对于新能源板块的投资者而言,一季度的行情可谓是惨不忍睹,且不说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大热题材,即便是与大盘相比都逊色太多,大盘跌的时候新能源在跌,大盘涨的时候新能源还是在跌。对于新能源来说,这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熊市。事实上,如果从去年7月开始算起,本轮新能源板块下跌已经超过3个季度,当前新能源的整体估值几乎已经跌至201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行业的投资情绪也已到了冰点。虽然有段子调侃“狗都不看新能源”,但如果换个角度来审视,正所谓“买在无人问津处”,投资常常都是反人性的,绝佳的投资机会往往都出现在这种至暗时刻,而那些赚到大钱的投资大师们,很多也都是在市场冷清时大肆买入布局并坚定持有。更何况随着A股上市公司财报的陆续披露,所有人都可以看到,新能源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依旧是最亮眼的,说明新能源赛道的高景气度并没有发生改变。正因如此,新能源的估值也理应得到修复,此时很可能是一个不错的入场时机。【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a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
2023-03-20 09:25
自去年年底开始,我们就坚定地看好大消费,并认为它有望成为贯穿2023年全年的投资主线之一。然而春节过后,市场上反复活跃的要数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中字头、一带一路等板块,而大消费却步入了下跌通道,整个大消费指数跌幅近10%,其中白酒、调味品、医美、旅游等细分领域及其个股更是表现低迷,令人大失所望。难不成真被打脸了?恐怕未必。首先有必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近期大消费会接连下跌。如果拉长时间线,我们会发现在这一轮下跌之前,大消费板块其实已经涨了近3个月时间了,其逻辑在于去年年底疫情防控方案的大幅度调整,消费市场最大的扰动因素逐渐消除,存在强烈的修复预期,而随着各地疫情的快速达峰并趋于平稳,以及元旦、春节假期的相继而至,经历了“阵痛”后的消费市场着实展现出了超预期的回暖态势,各项统计数据都明显好转,而资本市场上的大消费板块亦是一路震荡上行,其中不乏走出翻倍行情的个股。正因如此,春节过后的板块调整,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部分获利盘的阶段性兑现。除此之外,还有两方面因素造成了大消费板块的持续下行:其一,消息面上未能有新的超预期刺激。从春节假期的消费数据反馈来看,我国的居民消费回暖之势的确是大超预期。然而随后的一个半月时间里,消费市场的表现非但没能继续大超预期,反而还出现了走弱的迹象。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我国CPI超预期走低,同比增长只有1%,核心CPI同比增长更是只有0.6%。这当中自然有春节错位效应的影响,但同样可以反映出市场消费需求的不足——因为按照经济学中最基本的供求关系,如果人们消费热情高涨,价格理应是上涨的,而2月份的CPI下滑,恰恰从侧面佐证了居民消费意愿的弱势,这与春节假期消费数据的“炸裂”形成了鲜明对比。其二,经济增长目标低于预期,市场情绪出现波动。由于防疫政策大幅度调整等因素,市场对于我国经济前景可谓坚定看好,信心十足,包括高盛、花旗银行、瑞银、摩根士丹利在内的多家国际知名机构都预计2023年我国GDP增速可以达到5%以上甚至6%。不过在前不久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我国今年GDP增长目标被确定在5%左右,落在了市场预期的最低点;而赤字率3%的安排、专项债3.8万亿等目标,均低于市场此前偏高的预期。而近期公布的CPI、外贸等宏观经济数据,又印证了当前我国经济修复并不牢固的现实,由此使得市场由“强预期”转为“弱预期”,而具有较强顺周期属性的消费,自然会随着经济增长目标的不及预期而受到影响,市场对于消费复苏进度亦是产生了担忧。事实上,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不少企业难以正常开展业务,生产经营压力不断增大,部分公司甚至面临着裁员倒闭的风险,叠加此前疫情的长尾效应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多居民的收入和工作岗位不再稳定,不安全感日益上升。尤其是那些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低收入群体,他们的家庭财富受疫情的负面影响更大;再考虑到中低收入群体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中很多人的房贷、车贷并没有因为收入的降低而减少,其经济压力在无形之中又再度增加。虽然当下疫情防控方案已经大幅度调整,但“疤痕效应”的存在,很可能让中低收入人群面临的窘境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性扭转,并且就业、收入和消费信心的修复都需要时间,这便是近期市场需求走弱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短期内影响到投资者对于消费板块的做多信心,继而引发了大消费板块的接连调整。那么问题来了:消费后面还能涨吗?是否还能“胜任”年度主线这一角色?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我们的观点没有变。从基本面上看,当前疫情影响已经消除,2023年国民经济的强势复苏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客观来说,5%的增长目标似乎稍显保守,却仍在合理区间内,况且除了规模的扩张外,我们还应当注重结构上的优化,既包括产业方面的升级,又包括居民幸福感的提升,更包括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故而适当降低增速预期,也相当于是为我国应对突发状况、优化经济结构提供了回旋余地,继而更高质量地推动国民经济复苏,而顺周期的消费亦将会因此而受益。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出口动力减弱,势必需要快速释放内需空间以强化经济增长动力,于是消费的重要性便进一步凸显,政策端亦是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并接连出台一揽子政策以促进消费。虽然2月份CPI的明显下滑折射出消费需求的偏弱,但从前两个月的社零增速看,消费依旧处于稳步回暖的进程之中。展望后续,考虑到去年一季度末至二季度因上海等地疫情爆发而产生的低基数效应,预计等到3~4月份的数据公布后,经济和消费修复的高度和斜率将会更加清晰;再叠加清明、五一假期的临近,消费市场有望再度迎来增长小高峰,届时大消费板块大概率会有所表现。而随着各方面形势的切实稳定与国民经济的不断回暖,居民消费信心有望随之得到修复,再加上相关企业盈利能力的日渐修复,我国消费市场有望迎来实质性的全面提振,而大消费板块或将由此前的预期驱动逐渐向基本面反转演进,行情的上涨亦有望得到延续性的支撑。从这个角度看,近期大消费板块的持续调整,反倒是我们逢低布局的机会。在具体配置过程中,建议重点关注以下两大细分领域:一是此前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消费市场的持续回暖必将带来板块估值的修复,其重点则是在于那些前期受疫情压制较大的行业,如航空、机场、酒店、餐饮、旅游等,这些领域直接受益于疫情的放开,后续大概率会迎来困境反转,估值修复动力更强。二是对于经济周期敏感度较高的可选消费品类。不同于必选消费品,可选消费需求不算稳定,对于经济周期的敏感度较高;同时相比于必选消费,可选消费往往又是政策端主要支持的方向。后续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与政策的支持,可选消费品类有望迎来强势反弹,相关公司盈利水平也将迎来快速的边际修复,建议关注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品,以及美妆、医美、轻奢消费品等具有成长性的品种。【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
2023-03-06 10:25
去年10月底以来,A股开启了一波震荡上行的大行情,上证指数从2885点涨至目前的3300多点,4个多月的时间里累计反弹超过400点,医药、信创、消费等板块都走出了不小的涨幅。然而在不少人眼里,大盘的持续上攻似乎和自己没多大关系,因为他们手里的持仓非但没有大涨,可能还跌了不少。为啥大盘都反弹400多点了,他们却依然没赚到钱呢?原因可能在于,没有踏准市场的节奏,跟上赚钱效应好的主线,而这又与市场最近的“电风扇行情”有着很大关系。事实上,近几个月虽然大盘整体是上行的,但各个板块轮动的现象非常明显,几乎每个月的风格都不相同。比如说,去年11月是地产、建材和消费领涨,12月就变成了消费和医药轮番活跃,而地产却成了跌幅靠前的“差等生”;今年1月,有色、信创、电力设备、汽车、消费电子等板块表现出色,连涨了两个月的消费变成了领跌的主角,而2月的市场又成了轻工制造、通信、钢铁、信创等板块的天下,此前颇为强势的电力设备和有色又步入下跌通道。有意思的是,春节过后上证指数进入3200~3300区间反复震荡,其间行业轮动速度更是进一步加快,就如同快速旋转的电风扇一般,数字经济、ChatGPT、消费、中字头、煤炭、汽车零部件、新能源、传媒等板块轮番表现,而单个板块却缺乏足够的持续性,不少个股都是“一日游”行情。这一切,对于热衷于短线操作的普通投资者来说显然是不友好的,不少人看到某个板块今天大涨就追了进去,可怎料隔日就跌,结果到处挨打,到头来越努力反而越亏钱。事出必有因,“电风扇行情”的出现也并非没有理由。在我看来,主要与以下两方面因素有关:其一,“春季躁动”期间,市场主线不清晰。所谓“春季躁动”,一般认为是指A股在年初的一两个月里常常会有较好的阶段性上行行情。在此期间,由于上市公司处于业绩空窗期,再叠加春节假期效应和两会预期,市场整体风险较小,投资情绪往往较高。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春季躁动”期间市场很容易受到各种政策预期和高频经济数据的影响,各方力量存在分歧,难以形成较强的合力,反映到A股当中便是板块的频繁轮动——不止是今年,如果回顾历史,自2010年以来,绝大多数年份的“春季躁动”行情当中都出现了板块的快速轮动。其二,目前很可能处于一轮大行情的上涨初期。2022年受海内外多重因素影响,A股行情整体低迷。不过随着美联储加息节奏放缓、国民经济探底回升以及疫情防控方案的大幅度调整,大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曾经扰动各行各业运行的不利因素也已经解除;与此同时,政策面上明确了要“做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各地也都纷纷做出了“全力拼经济”的表态,并接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成效亦是显著。从数据上看,春节假期消费市场大幅度回暖,今年一二月份的PMI数据也接连超出市场预期。可以预期的是,只要不发生“黑天鹅”事件,今年我国经济理应是全面复苏的一年,与之相应的是企业盈利能力将得到进一步修复,继而对后续股市的长时间持续上涨形成有力支撑。从这个角度看,当前我们很可能处在一轮大行情的上涨初期。按照过往经验,在大行情上涨初期,市场增量资金往往有限,从数据上看,近几个月的每日成交量大多维持在6000~8000亿的水平,同2021年连续数十个交易日的成交量在万亿以上的盛况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说明还有不少资金依然在观望,仅依靠既有的存量资金很难支撑起市场普涨。而另一方面,在部分板块上涨过程中,一些踏空的投资者会倾向于寻找其他具有上涨潜力且近期没怎么表现过的板块,这也容易导致板块的快速轮动。客观地讲,面对如此难以捉摸的行情,如果对于市场没有足够深刻的理解或是较为丰富的经验,我们的确会感到无所适从。尤其是考虑到近期板块轮动加快,且每个板块的风格都不尽相同,想要每一次出手都能踩准市场节奏,难度着实不小。那么作为普通投资者,要如何应对这种“电风扇行情”呢?或许我们应该放平心态,与其到处追涨杀跌,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倒不如以更长远的视角来坚守具有硬逻辑的板块,逢低买入,任尔东西南北风,我只需持股待涨静待花开——毕竟在很多时候,慢也是另一种快。具体可以围绕以下方向来来加以布局。首先是经济复苏。这里应重点关注大消费板块。从基本面上看,当前疫情影响已经消除,2023年国民经济的强势复苏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具有较强的顺周期属性亦将迎来修复。考虑到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出口动力减弱,势必需要快速释放内需空间以强化经济增长动力,消费的重要性便进一步凸显,政策端亦是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并接连出台一揽子政策,而年初至今的消费数据也已经给予了市场正向反馈。预计后续大消费板块的逻辑将会逐渐由预期驱动向基本面反转演进,曾经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航空、机场、酒店、餐饮、旅游等领域,以及对于经济周期敏感度较高的汽车、家电、医美等可选消费品类,其估值都存在持续修复的预期和动力。其次是国家安全。近几年在海内外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下,各类风险挑战加速积聚,使得“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正因如此,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将“国家安全”置于显要位置,而“统筹安全与发展”也将是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考虑到“国家安全”内涵的丰富,诸如科技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信息安全、国防安全等都属于其范畴之内,核心的逻辑则是在于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基于这一思路,我们可以逢低布局信创、半导体、高端制造、新老能源、种业、军工等板块。最后是央企国企改革。央企国企改革一直都是A股中的一条暗线。经历了过去三年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后,各大央企国企所有制混改、出台股权激励方案、资产重组注入上市平台等等改革行动快速推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去年年底,有关部门提出了“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的论断;而今年以来,国资委重要会议又再度强调“要更加重视国有企业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功能作用发挥,着力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强化战略支撑”,“要聚焦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资产收益率,突出抓好完善机制、重组整合等方面的改革任务”,而新一轮国企央企改革亦是呼之欲出。市场普遍预期,接下来央企国企将带头承担大企业的现代化产业链“链长”的角色,我国优势资产有望实现估值重塑。因此,估值较低的“中字头”以及其他央企国企标的正在迎来全新的布局时机,其中长期增长潜力值得持续关注。【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
2023-02-28 17:33
第一批幼儿园已经扛不住了。根据媒体报道,当前首轮幼儿园关停潮已到来,不少民办幼儿园2021年、2022年开始面临招生难,少部分公办幼儿园也存在招不满的情况,一些央企幼儿园甚至出现了20多年来首次对外招生的情况。该现象不仅发生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在山东临沂等其他城市也正在发生类似的境况。为何会如此?其中自然有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格局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因素的影响,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滑与新生儿的不断减少。个中深意,耐人寻味。1今年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22年年末我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这是我国近61年(自1962年)以来的人口首次负增长,不少学者则称2022年为“中国人口负增长的元年”。其实这并不意外,因为我国人口增长放缓的迹象早已有所显现。Wind数据显示,自1990年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一路下滑,从1990年的21.06‰降至2015年的11.99‰。尽管2016年受“全面二孩政策”影响,我国人口出生率一度明显回升至13.57‰,但在此后6年里又出现了连续下降,2022年仅为6.77‰,创下了历史最低值;与之相应的是2022年我国出生人口跌破1000万大关,仅有956万人,比2021年出生人口数量减少了106万人,较2016年的出生人口更是减少了927万人。如此一来,2022年我国人口负增长自然在情理之中。新生人口的逐年下滑的另一面,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按照联合国的划分标准,如果一个地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超过7%,即可认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果该指标翻番,即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超过14%,那么这个地区便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就我国而言,早在本世纪初,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比就已突破了7%的基准线;此后,这一比重始终在攀升,2022年达到了创新高的14.9%,总数逼近2.1亿人,已然步入了联合国界定的“中度老龄化”行列。结合前文提到的新生人口的连续下滑,我国已表现出明显的“少子老龄化”人口格局,而首先受到影响的当然就是学前教育——毕竟当新生儿减少时,对幼儿园学位的需求也会逐渐萎缩。正因如此,近期幼儿园的“关停潮”来袭,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人口警报的又一次拉响。更有甚者,幼儿园“关停潮”很可能只是一道“开胃小菜”。倘若放大视角,对于任何经济体来说,人口少子化与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都会深刻改变人口结构、经济资源配置关系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公共设施与福利制度等方方面面,比如适龄劳动力供给的减少、财政负担的与日俱增、养老金告急、产业升级步伐放缓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中长期可能要面临的风险点。对此,日本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当前,日本65岁及以上老人比重已经接近30%,适龄劳动力的供给严重缺失,建筑、运输、护理等多个行业所需人员与求职人数之比居高不下,再加上人口生育率的一路下滑,举国上下经济社会颓势尽显,日本当局甚至用“国难当头”来形容。2说到底,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国人生育意愿的持续走弱,人口出生率没有因为“全面二孩政策”以及近几年“三胎政策”的逐渐放开而显著回升就是最好的证明。这届年轻人到底为什么不愿意生娃呢?首当其冲的原因,便是经济压力。很多人都听过这样的话:“孩子就是行走的碎钞机。”道理其实很简单,从产检到生产、再从出生到上学,孩子成长的任何阶段,父母都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有网友曾经算过一笔账,从孕期到孩子高中毕业,总共至少要花掉大约70万元(见下表),其中超过一半的金额都用在了教育支出上,但这也只能算是中规中矩的水平。另有数据显示,在全国养娃成本最高的10座城市里,排名最高的北、上、深、广均在200万元以上,就连排名第10的长春也要121.5万元。难怪会有人说,“养大一个娃,就要消灭一个百万富翁”。更何况,一二线城市高昂的房价以及医养老的支出都还没有计算在内,而这些都是导致人们不想生娃的压力之源。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三年的疫情冲击也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人们的生育意愿。疫情之下,很多企业难以正常开展业务,生产经营压力不断增大,部分公司甚至面临着裁员倒闭的风险,叠加此前疫情的长尾效应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多居民的收入和工作岗位不再稳定,不安全感日益上升。尤其是那些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低收入群体,他们的家庭财富受疫情的负面影响更大;而以财产性收入为主要财富来源的高收入群体,所受疫情影响反而要小一些。再考虑到中低收入群体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中很多人的房贷、车贷并没有因为收入的降低而减少,其经济压力在无形之中又再度增加。虽然当下疫情防控方案已经大幅度调整,但“疤痕效应”的存在,很可能让中低收入人群面临的窘境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性扭转。如此也就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生育意愿造成进一步压制。此外,还有两点原因在掣肘着生育率的提升:一方面,“多子多福”的传统理念已渐行渐远。在不少父母看来,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必须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想尽办法加大各种投入,以期让孩子未来能够从竞争中获得优势并脱颖而出;可若是多生一个,孩子身上的各种成本难免会成倍增长,如此反倒成了“多子多负”。于是,“少养精养”的方式成为了许多中国父母的首选。另一方面,女性地位已明显提升。当前,我国女性中的职业女性与知识女性占比正在逐年扩大,这群现代女性崇尚在经济上能自立、生活上能自主、社会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尊严,喜欢自我设计和规划以寻求自己理想的人生,而不是一辈子做经济上依附于丈夫、生活上以生育孩子和照料家务为主业的传统家庭主妇。此时,生孩子反倒成为了一种障碍和负担,故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少生甚至不生孩子。上述种种问题,自然需要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3倘若放眼全球,生育意愿走低几乎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困境,除了我国和上文提到的日本外,从欧洲的德国、法国、俄罗斯、芬兰、瑞典、丹麦,到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再到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诸多国家,无一例外都深陷“少子老龄化”的泥泞之中,由此也带来了劳动力短缺、养老体系运行压力渐增、经济活力不足等一系列棘手问题。不过,这也倒逼他们在提高生育率方面一再探索,并形成了很多较为成熟的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涉及如下内容:第一,提供经济支持,以减轻父母抚养孩子的负担,包括现金奖励、抚育津贴、教育津贴、税收减免等;第二,减少父母(特别是母亲)工作和家务劳动时间安排方面的冲突,通过增加带薪产假、带薪育儿假或临时假、无薪育儿假、父亲假等方式来解决问题;第三,为子女入托入学创造便利,着力增加各类学期教育及义务教育阶段的服务供给,在职场内设立育儿设施等等;第四,积极推动住房福利的普及,并在改善孕期与母婴保健服务、加大对生育困难人群的支持等方面做文章。这些内容,当然都是值得我们参考的。不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是基于具体国情与国力,而不是照搬国外的经验,我们还是需要结合自身的现实情况来采取措施。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到近期人口结构变化的负面影响已经有所显现,管理层势必会高度重视,预计后续大概率还会有针对提高生育率的政策陆续出台;而在政策的刺激和引导下,市场情绪或将被再度点燃,短期的投资机会可能也酝酿于其中。建议关注以母婴消费为核心的产业链上下游板块,如婴幼儿服饰、日用品、乳制品、保健品、益智玩具,婴幼儿早教,母婴医疗保健服务等领域的龙头企业,或许可以有所收获。【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
2023-02-23 09:29
股市里历来都有“七亏二平一赚”的说法。关于大部分人都赚不到钱的原因,除了对于行业逻辑和公司业务认知不够深刻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经常“卖不好”。或许不少投资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自己买入的价格已经很理想了,并且手里持有的股票也一直都有浮盈,却总是因为把握不好卖出时机而保不住胜利果实,有时即便是风险降临也意识不到,到头来轻则大肉变肉末,重则亏损割肉出局,更有甚者直接被深套成了“长期股东”。其实说到底,抛去基本面、技术面、情绪面等复杂的因素,股票投资本质上无非就是低买高卖,几乎每个投资者都希望自己能将股票卖在最高点,从而尽可能最大化地斩获利润并收入囊中。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很多人都不能提前预判到阶段性顶部的临近,直到跌下来了才幡然醒悟。殊不知,普通投资者与高手的最大差距之一,便是在于后者常常能及时“逃顶”,赶在风险到来之前全身而退。那么问题来了:究竟要怎样才能精准逃顶呢?这里介绍2个判断顶部区间的方法,或许能对各位有所帮助。一MACD出现顶背离MACD是公认的“技术分析指标之王”,其原理是利用标的收盘价的短期(常用为12日)指数移动平均线与长期(常用为26日)指数移动平均线之间的聚合与分离状况,从而对买进、卖出时机作出研判。由于该指标来源于平滑移动平均线,故而具有相对稳定、能跟踪趋势的特点,可以作为研判股价中期走势的依据。在MACD指标的构成中,DIF线变动较为灵敏,是快速平滑移动平均线;DEA线则较为平缓,是慢速平滑移动平均线;两条线都围绕0轴上下波动。一般来说,当快线自下向上交叉慢线时为“金叉”,视为买入信号,尤其是快线由0轴以下上穿过慢线时,买入信号更加强烈;当快线自上向下交叉慢线时为“死叉”,视为卖出信号,尤其是快线由0轴以上向下穿过慢线时,更应该考虑卖出。而看到“死叉”即卖出,便是一个最基本的逃顶技巧。不过在我看来,更值得关注的是MACD发出的顶背离信号。通常情况下,MACD指标的走向与股价一致,即当股价不断创出新高时,MACD指标也会随着走高;当股价不断走低时,MACD指标也会随之走低。但在实践中,我们会经常遇到MACD指标与股价走势不一致的情况,这就说明二者之间存在“背离”,而未来股价也存在着趋势反转的可能性。具体而言,MACD与股价间的背离关系,分为顶背离和底背离。其中,顶背离是指股价创了新高,但MACD指标并未创新高,说明股价上涨力度有所减弱,多头趋于衰减,空头逐渐占据优势,接下来可能会出现股价的由涨转跌;反之就是底背离,即股价创了新低,但MACD指标并未创新低,说明股价下跌力度有所减弱,空头趋于衰减,多头逐渐占据优势,接下来可能会出现股价的由跌转涨。不难发现,MACD出现顶背离迹象,正好可以作为我们判断阶段性顶部的一项重要依据。以2015年的大牛市为例,上证指数仅用了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从3000多点一路暴涨至5178点,市场情绪狂热万分。然而到了6月中旬,官方表态要严查场外配资,随即大盘指数掉头向下,股灾正式降临,无数投资者哭天喊地,整个市场血流漂杵伏尸千里。只有极少一部分人成功逃顶,躲过了一场财富的浩劫。其实回过头去看,上涨指数早在暴跌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见顶迹象。通过MACD指标我们可以看到,黄色箭头处虽然股价不断创新高,但是MACD的快线和慢线却在下移,并且MACD红色柱体面积明显缩小,这便是顶背离的出现,预示着股价上涨力度衰减,后续极有可能会迎来趋势的反转,即步入下跌通道。倘若在此过程中人们能够不被市场情绪冲昏头脑,而是依托MACD顶背离信号去不断减仓,自然可以躲过这轮史诗级别的股灾。值得一提的是,在市场运行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MACD顶背离都能以很清晰的姿态呈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调整时间级别来进行分析。这里不妨以上周后半段上证指数的大跌为例:从日线级别似乎只能看到MACD的死叉,顶背离迹象并不明显,可若是调整为120分钟级别,我们便可发现MACD指标上涨力度明显衰竭的信号,即股价达到前高附近,MACD却在回落。这虽然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顶背离(因为股价没有创出新高),但却依然能提醒我们“大盘已经有些涨不动了”,此时更应该逢高卖出,而不是追涨买入,否则迎接你的很可能就是下跌的风险。二KDJ超买或出现顶背离相比于MACD,KDJ指标可能更受短线投资者欢迎。先来简单做个科普。KDJ指标又称为“随机指标”,它在设计过程中主要是研究最高价、最低价和收盘价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融合了动量观念、强弱指标和移动平均线的一些优点,因此可以更加迅速、快捷、直观地研判行情,尤其是对于中短期行情走势的反应更为敏感。最早起源于期货市场,后来被广泛应用于股票、基金等多个领域。KDJ指标是由K、D、J三条曲线构成,其中J线最为活跃,D线最为迟钝,K线就介于两者之间,而通过三条曲线的走势变化即可看出市场价格的波动趋势。具体而言,KDJ通常会在0~100的区间内波动,50为多空分界线,K、D、J三值都大于50时,表示多方力量占优,当K、D、J三值都小于50时,表示空方力量占优。而80以上为超买区,20以下为超卖区。一般来说,当K、D、J三值处于超买区时,意味着多方力量已经达到极致,且上涨动力趋于衰减,股价继续上涨的空间越来越小,后续极有可能会由涨转跌;相反地,当K、D、J三值处于超卖区时,意味着空方力量已经达到极致,且下跌动力趋于衰减,股价继续下跌的空间越来越小,一旦多方力量复苏,后续便有可能由跌转涨。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观察KDJ的“金叉”与“死叉”:当股价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低位盘整行情,且K、D、J都位于20以下的超卖区,那么一旦J线和K线几乎同时向上穿过D线,即视为“金叉”,说明行情即将转强,后续看涨;反之,当股价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上涨行情,且K、D、J都位于80以上的超买区,那么一旦J线和K线几乎同时向下穿越D线,即视为“死叉”,说明行情即将转弱,后续看跌。总结起来便是:KDJ处于超买区时为看空信号,一旦出现高位“死叉”,投资者应该及时卖出;而KDJ处于超卖区时为看多信号,一旦出现低位“金叉”,投资者便应当逢低买入——而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又一个逃顶的思路。我们不妨以上证指数为例来说明。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每次KDJ在超卖区形成金叉时,对应的股价几乎都出现了底部反转迹象,而每次KDJ在超买区并形成死叉时,对应的股价随即便步入回调。需要指出的是,由于KDJ指标对于股价波动反应过于灵敏,不同位置的金叉和死叉会频繁出现,有时可能还没涨到顶部就发出了死叉信号,继而导致“卖飞”,这就需要投资者根据具体情况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判断,而非一味地盲从。进一步分析,KDJ指标也会出现类似于MACD的“背离”信号。依然以上图为例,从箭头处可以看到,上证指数的价格虽然一峰比一峰高,但对应的KDJ值却是在高位处一峰比一峰低,如此便形成了价格与指标的明显反差。尤其是当K线和股价连续形成两次及以上顶背离时,说明市场上的多方力量已经极度衰弱,很可能已经无力继续拉升股价,顶部已现,此时应该考虑逢高卖出,保住利润。三结语当然,除了MACD和KDJ之外,预判阶段性顶部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BOLL指标上轨被跌破,CCI或RSI指标出现顶背离,等等。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综合多项指标来对行情所处位置进行判断,倘若多个指标都在相近的时间里发出了顶部信号,那么股价见顶的概率将会大大提高。以近期的宁德时代为例。从图中的箭头处可以发现,公司股价虽然在一路攀升,但KDJ却多次出现的顶部背离迹象,说明上涨动力逐渐衰竭;与此同时,MACD指标虽然没有及时出现日线级别顶背离迹象,但其红柱却有缩短的苗头,并且快线逐渐拐头向下,随后下穿慢线形成死叉;BOLL则更是直接出现了上轨被跌破的状况,反映出空方力量开始占据优势。而在多重指标的“共振”之下,投资者显然应该及时卖出,否则便难逃后面的一波大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介绍的逃顶技巧只是帮助投资者从技术分析的层面来提前预判顶部区域而非绝对顶部。事实上,几乎没有人能够卖在最高点,也几乎没有什么方法能预判到绝对的顶部,毕竟那仅仅是一瞬间的事情,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能够在顶部区域止盈落袋其实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我们应该端正心态,克服人性中的贪婪因素。不过话说回来,任何技术分析都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此只能作为辅助参考,切不可过度迷信。想要真正在股市里获得理想的收益,我们还是应该扎扎实实地回归到基本面研究上来,在充分把握行业前景和公司内在价值的基础上,再考虑配合技术指标来进行买卖操作,如此才能在投资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
2023-02-20 09:10
“在上海,一个1000万资产的家庭,其实是一个穷人家庭。”近日,某知名私募基金经理在一场路演中发表了这样的观点,随即引爆了舆论。尽管在事件发酵后,当事人所在公司试图挽尊,表示只是一句“玩笑话”,相关自媒体放大的解读更多只是“断章取义”,但似乎依然难以让广大网友信服。先不管1000万资产的家庭在上海是什么水平,就全国层面来看,如此体量的资产规模绝对算得上是顶级富人。根据胡润百富发布的《2022中国高净值人群家族传承报告》,我国拥有千万净资产的家庭数量205.9万户;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的统计,我国现有近5亿户家庭,这便意味着1000万资产就已经超越了全国99.6%的家庭。其实不用说1000万资产,就算月入过万在全国都绝对称得上是高收入人士。数据不会说谎,我们不妨扒一扒统计资料,看看国人的收入到底是怎样的情况。1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883元,即人均可支配的月收入为3074元;其中,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9283元和20133元,折合成月均可支配收入约为4107元和1678元。当然,这些只是相对笼统的统计,平均数往往无法反映事情的全部,我们还需从结构上对不同人群的收入水平做一番深入考察。按照《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口径,依据收入水平的不同,可以将全国居民人数进行五等份分组。从下图中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我国收入水平最高的前20%数量的居民,2022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0166元,折合每个月约7515元,大幅度领先于其他80%的人;位于第二、三梯队的中等偏上收入群体与中等收入群体,2022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7397元和30598元,折合每个月约为3950元和2550元;中等偏下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则分别为19303元和8601元,折合每个月为1609元和717元。结合全国14亿人口的总规模,不难发现大,约有5.6亿人(中间偏下户和低收入户)的月均可支配收入在2000元以下,即便是收入最高的那2.8亿人(高收入户),其月均可支配收入整体上也没有达到1万元的门槛。不仅如此,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同样较大,其中最低收入的20%居民,其收入水平甚至还不到最高收入20%居民的1/10。区域层面来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当中,只有8个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全国整体水平,分别为上海79610元,北京77415元,浙江60302元,江苏49862元,天津48976元,广东47065元,福建43118元,山东37560元;其余23个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全国整体水平。若是换算成月度来看,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000元的只有上海(6634元)、北京(6451元)和浙江(5025元),这三个省市常住人口数量之和约为1.1亿人,占全国比重仅有不到8%;而每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省市多大22个,其中排名最低的甘肃,每月人均可支配仅有1939元,还不到上海和北京的1/3。另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也能说明问题。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89亿。其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网民群体占比为29.3%,约2.9亿人,尚不足三成;月收入在2001-5000元的网民群体占比为32.7%,约3.23亿人;有收入但月收入在1000元及以下的网民群体占比为15.3%,约1.5亿人;还有22.7%的网民没有收入,约2.25亿人。数据还暗示着这样的现实:我国仍有3亿多人不是互联网用户,这当中又以老人和小孩为主,前者有些是依靠养老金维持生计,有些很可能还缺少最低的生活保障,而后者可能还在求学阶段,基本没有什么收入来源。如此一来,我国月收入低于5000元的人群规模之庞大,很可能超出很多人的想象,而月入过万的人口数量,无疑更是少之又少,客观上也印证出,每个月想要获得1万元以上的收入,着实是不太容易。2那么,月入过万的人都在哪里呢?其实不难想象,由于居民收入水平与当地经济态势呈高度正相关,故而那些高收入人群通常都云集在北上广、江浙沪等经济社会相对发达的地区,这与前文的数据统计也是相吻合的。进一步地,我们还可以通过行业数据来找到这群人。由于2022年的数据尚未公布,这里采用2021年的数据来加以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21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06837元;在19个行业大类中,年平均工资最高的3个行业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201506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151776元,金融业的150843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9倍、1.42倍和1.41倍;而收入较低的行业包括住宿和餐饮业的53631元,农林牧渔业的53819元等。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分布结构,大体也呈现出类似的态势。可以发现,只有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金融业这三个行业里,就业人员每月平均工资才更有机会超过1万元,而其他行业的整体工资水平相对较低,除非在业内能做到特别突出的成绩,否则很难月薪过万。不过,这三个高薪行业普遍都具有较高的门槛和各式各样的问题。比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也就是俗称的IT行业,其工作强度之大、时间之长可谓是远近闻名,近些年关于互联网大厂996的讨论屡见不鲜,诸如“拿命换钱”、内卷等问题也越来越不受欢迎;再如科学研究服务业和金融业,大都对于学历有着较高要求,并且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和较深的工作资历。这似乎也注定了,有资格进入到这三个行业并拿到高薪的,只有少部分人。值得注意的是,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工资水平普遍要少于非私营单位。从数据上看,2021年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2884元,明显低于非私营单位的106837元;而对于工资水平最高的三个行业来说,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每年要比非私营单位的就业人员足足少赚6~8万元。考虑到城镇非私营单位里多为央企国企,工资的差异似乎有些令人出乎意料。因为在很多人眼里,央企国企应该是朝九晚五、喝茶看报、收入平平的工作状态。事实上,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尤其是国家长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国有企业改革,并不断取得累累硕果,各个央企国企整体上从治理到经营能力,再到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均有显著提升,继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人都想要挤进央企国企去工作。3至此,通过以上各方面的考察,相信你对国人的收入状况已经有了一个系统性的把握。其实,当你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里,看惯了大城市里的商圈林立与车水马龙、听惯了经济大势与科技热点、穿惯了精致的套装或品牌、用惯了iPhone和MacBook,或许会想当然地认为,这就是整个国家应有的模样。然而,你很可能不知道的是,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的总面积,仅仅占据全国的0.33%,哪怕再加上其他几十个发达城市的面积,占全国的比重也仅有5%左右;这便意味着,全国面积95%的土地上发生的事情,是很多人都不曾看清的存在。比如前两年备受热议的“我国还有将近13亿的中国人没有出过国,10亿中国人从未坐过飞机,5亿中国人还没用上马桶”,就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所以,如果你拥有每个月七八千或者一万元的收入,千万不要觉得自卑或是沮丧,因为你真的已经很了不起了。不过话说回来,任何人都想要追求更高的收入。那么在当前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任何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都应该不断地提升自身知识储备、业务水平和各方面能力,如此方能保持自己在职场中的竞争优势,进而可以获得更多升职加薪的机会,只要收入能持续提高,我们自然就更有底气去应对各种生活上的问题,无论是日常开销还是房贷车贷。另外,有余力的人还可以考虑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尝试一些新的领域。这种情况其实并不罕见,当下有很多年轻人都不再满足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而是倾向于去选择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以此来不断探索自己的兴趣和事业发展的可能性,这就是所谓的“斜杠青年”,现已成为年轻群体的一种流行风尚和生活态度。某种意义上讲,加入到“斜杠”行列同样是拓展更多收入来源、增加财富积累的一种方法,如果拿一份收入还不足以让自己过得更好,那么两份三份肯定会有大幅度改善。虽然我们不能要求人人都得身兼数职,但若是时间和精力允许,多去尝试总归没有坏处。在此,也祝愿每一个努力奋斗的人,都能够获得应有的回报。【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
2023-02-13 09:30
近日,各个城市陆续公布了2022年经济数据。估计很多人都比较关心各个城市的排名变化,想借此看看自己家乡或所在的城市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大概处于怎样的位置。从GDP排名来看,新的全国经济十强城市名单为: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和南京。其中,武汉凭借1.887万亿元的体量实现了对杭州(1.875万亿元)的超越,并且与杭州双双冲刺“2万亿俱乐部”目标;重庆则是超过广州,以2.91万亿元的体量成为中国经济“第四城”。从各个省会城市的维度来看,在已公布的数据当中,石家庄以6.4%的增速成为省会城市中唯一超过5%的城市;福州以4.4%的增速超过济南和合肥,成为省会城市中唯一实现排名晋升2位的城市;太原则将2021年低于哈尔滨超230亿元的GDP追回,并领先哈尔滨81.07亿元,实现反超。诚然,这种细微的变化似乎不太“解渴”。倘若拉长时间线,除了城市排名的大变迁外,还可以挖掘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演变的深层次逻辑。我们不妨从1978年开始算起,看看历年我国城市GDP前20强呈现出怎样的变化态势,具体见下表:通过这份榜单上各个城市GDP的排名变化,我们至少可以获悉以下内容:其一,东北经济由辉煌到衰落。作为“共和国长子”,东北经济曾经缔造了无尽的辉煌。从榜单中可以看到,1978年的全国前20名里,来自东北的城市多达6个,分别为沈阳、大连、哈尔滨、鞍山、大庆、长春,其中沈阳甚至高居榜单第5位,将广州、武汉、南京、苏州等一众城市甩在身后。然而在随后的年份里,榜单上的东北城市数量越来越少,近几年基本上已经看不到东北城市的身影了。现象的背后,是东北经济从辉煌到衰落的事实。之所以会如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东北经济发展思维与理念相对固化,体制惯性难以扭转;而随着资源价格的回落、去产能的推进而,很多城市过往的资源优势不再明显;加之法制化、市场化程度长期落后于建立创新型国家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东北经济的转型步履维艰。与此同时,在长期的振兴东北计划中,国家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主要放在以国有企业改组改制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上,设法通过国有企业扭亏为盈、摆脱困境,却在无形中巩固了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的绝对优势地位,强化了行政色彩的同时也放缓了市场化进程,致使民营经济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此外,人口的持续外流,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东北经济的发展。想要扭转经济颓势,未来东北需要进一步加快推动市场化进程,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改善营商环境,为民营经济的壮大提供优质土壤等等,同时要下大力气留住人才,给予在住房、教育、养老方面的相应支持,真正降低生育成本,如此才能推动东北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并吸引人口的不断回流。其二,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拉大。曾几何时,南北经济发展是比较均衡的,这从早些年的全国城市经济20强分布中就能看出来,南北上榜城市数量基本保持在五五开的水平。不过近些年,南方经济发展步伐明显要快于北方,很多曾经排名很靠前的北方城市都在榜单上一再下滑,而经济总量占比方面,“南升北降”的状况也愈演愈烈。这便反映出:中国区域经济版图已经从过去的“东西差距”逐渐演变为“南北差距”,而且还在持续扩大。为什么会这样呢?现有研究成果显示,早在计划经济时期,北方因资源富集等形成重化工业优势而领先南方,可是在改革开放后,北方依靠要素和投资驱动继续阶段领先,但也导致市场化改革内生动力不足;而南方依托便利的海运和长江内河航运优势,通过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而逐渐崛起。2012年后,中国经济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南北市场发育差异问题凸显,南方较快转型升级,北方则逐渐乏力,“这是市场经济对计划经济的胜利”,也证明了北方加大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三,资源型重工业城市逐渐离开榜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资源型重工业城市的经济发展得如火如荼,这与早些年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而在当时政策的支持下,不少以石油化工、钢铁水泥、煤炭开采等为主导产业的城市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反映在榜单上便是鞍山、唐山、大庆、天津等城市的笑傲群雄,它们也为我国工业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重工业城市大都采取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表现为“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对资源的高强度开采和消耗,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资源能源的紧缺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同样难以为继。而后,随着“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理念的持续深入人心,各地都开始着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由于资源型重工业城市由于此前发展“惯性”太强,对于资源和重工业的依赖程度太深,经济转型难以在短期内奏效,再加上各地资源的日益枯竭,经济增势难免会放缓。从实际情况来看,鞍山、唐山、大庆都陆续退出了全国城市经济20强的行列。值得一提的是天津。作为我国的老牌工业城市,天津经济实力雄厚,产业基础扎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牢牢占据全国城市经济前5名的位置,最高一度达到第3名,仅次于上海和北京。然而近些年,天津经济形势逐渐变得不乐观,2017年起GDP增速开始低于全国整体水平,2018年天津GDP还能高居全国各城市第6位,而2019年就滑落至第10名,2020年、2021年和2022年甚至跌出前10名,排在第11位。之所以会如此,根本原因在于天津经济结构的失衡。就产业结构而言,天津传统产业占比相对较高,石油、化工、汽车合计增加值占天津规上工业的比重超过四成,销售占限上销售额近三成,而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欠缺,产业升级乏力。近年来,受石化产品需求不振以及国际油价震荡等因素的影响,天津的传统产业遭受重创,利润下滑的同时,也严重拖累了全市工业的增长。此外,天津民营经济实力较弱,市场活力不足,抑制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这些问题,或许也是未来天津以及其他重工业城市需要着重解决的地方。当然,除了上述三方面内容外,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地方。比如深圳,其强势崛起固然离不开政策面的大力扶持,但更为重要的是深圳人“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高度的市场化进程、优质的营商环境以及矢志不渝的对外开放态度;再如苏州、佛山等城市,之所以能够长期在榜单上占有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强大的实体经济,这也告诉我们,实体经济才是综合国力与社会财富最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命脉,亦是是抵御各种风险、增强创新能力、缓解下行压力最坚实的阵地。以上种种,或许能给各位带来一些启示。虽然“唯GDP论英雄”的时代已渐渐远去,但毕竟发展经济始终都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我们还是应当做一些总结和反思,只为了明天更好地前行。【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实习生吴丽
2023-02-10 10:20
盘点最近几年的热门话题,延迟退休必占其中之一。近日,有机构研报称“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或在2023年正式公布,并于2025年正式实施”,随即冲上热搜榜,并再度引爆了舆论。市场普遍预期,届时男女退休年龄将统一调整为65岁。其实早在2008年,有关部门就表示,正酝酿在条件成熟时延长退休年龄。此后,延迟退休一直都是老百姓热议的话题,每每出现新动向,都会引来一波讨论。近几年,人社部领导不止一次地表示,在2020年前后会推出延长退休年龄的具体方案,并提出要秉承“小步慢走,渐进到位”的原则,以求让公众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而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到,要“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其中“实施”二字,标志着延迟退休这件事真正从设想变成了现实。具体政策究竟会如何出台,我们尚不得而知,不过个中深意,的确是耐人寻味。一为什么要实行延迟退休?之所以要推行延迟退休,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日益加剧的老龄化程度。按照联合国的划分标准,如果一个地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超过7%,即可认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果该指标翻番,即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超过14%,那么这个地区便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就我国而言,早在本世纪初,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比就已突破了7%的基准线;此后,这一比重始终在攀升,2022年达到了创新高的14.9%,已然步入了联合国界定的“中度老龄化”行列之中。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难免会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阻碍。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日本,2021年65岁及以上老人比重达到了骇人听闻的29.8%,15~64岁人口在近20年里足足减少了超过一千多万,适龄劳动力供给严重缺失,再加上人口生育率的一路下滑,举国上下经济社会已然是颓势尽显。需要注意的是,老龄化的加剧还势必会引发另一个事关每一个人的危机,那就是养老金的告急。我国现行的养老金制度,从根本上讲是利用在职劳动人口创造的物质财富来支撑退休老人的日常生活,因此老年人口比例越高,社会整体养老压力也就越大。而近些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深,在职劳动力与退休老人之间的比例逐渐趋于失衡,一面是缴纳养老金的劳动者越来越少,另一面则是领取养老金的退休老人越来越多,其结果便是在职劳动人口愈发难以负担老人退休后所需的庞大开支,养老金的告急问题也就由此而来。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将在2027年达到峰值,在2035年前后累计结余耗尽。而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同样预测,未来几年,中国预计会有8万亿到10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而且这个缺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扩大。倘若事态真的按此趋势发展,届时很多人都将面临“老无所养”的困境。类似于人口老龄化,养老金不足同样是普世难题,除了我国之外,日本、德国、俄罗斯等众多国家皆是深受其困。正因如此,每个国家都在想方设法应对这一顽疾,而其中一个共同的应对方案便是推行延迟退休。二延迟退休的是是非非放眼全球,延迟退休并不罕见。公开信息显示,自1989年以来有170个国家延迟了退休年龄,多数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都在65岁上下,个别国家甚至将退休年龄定为70岁。我国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退休最早的国家,现行企业职工退休年龄为男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在退休年龄的制定上的确还有比较大的可操作空间,这也成为了推行延迟退休的重要依据。虽然一直争议不断,但客观地讲,延迟退休的确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理由有三:其一,有助于减轻养老金支付的巨大压力。推行延迟退休,相当于增加劳动者养老基金的缴费年限,推迟养老金的领取时间,等于是“增收减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国家对养老金支付的压力和减小养老基金的缺口。其二,有助于发挥“工程师红利”。在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步衰减与适龄劳动力日益减少的背景下,经验更丰富、专业技术更过硬的高质量劳动力正在成为各行各业的迫切所需,而退休的延缓,刚好可以让更具资历与经验的人们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这无异于发挥了“工程师红利”。其三,有助于提高退休后的养老金收入。按照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企业退休人员领取的养老金数目与职工退休前一年统筹地区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挂钩,于是延迟退休便可增加基础养老金的领取数额;另外,很多单位的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额度,都与其工龄有关,延迟退休相当于延长工龄,养老金也会相应增加。不过,诚如硬币有其两面一样,延迟退休也存在着某些消极作用:首先,可能会增加年轻人的就业压力。虽说延长年长者的工作年限有助于“工程师红利”的发挥,但难免会助长“晚退霸岗”现象;换言之,大批老年人呆在本该退下来的工作岗位上,不仅会剥夺思维更活跃、更具创造性的年轻人合理的晋升机会,还可能会导致用人需求的缩减,这对于原本就承压的就业市场来说显然不是好消息,未来的应届毕业生与社会上的求职者们,找工作的难度恐将进一步加大。二则,可能会让部分老年人的福利受损。通常情况下,人们的身体素质与精力旺盛程度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衰减,更何况五六十岁正值各种疾病的高发期,长时间的工作势必会让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渐觉力不从心,尤其是对于本该退休、领取养老金享清福的老年人们,却要继续投入到工作当中,相当于个人福利受损。三则,可能不利于人口生育。按照常理,按时退休的老年人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帮助子女照顾小孩,以解除子女工作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然而,延迟退休很可能会让很多家庭面临着小孩无人看管的情况,年轻人的工作状态多少会受到影响,一旦工作与生活难以两全,人们的生育意愿难免要继续减弱,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整个社会的“少子老龄化”。正因为上述种种,如何在是与非之前寻得平衡,并稳妥有序地铺开延迟退休的具体方案,将是对国人智慧的考验。三应该如何推进延迟退休?不管怎样,在纠结了许多年以后,延迟退休终于将要付诸实践,近几年无论是政策面还是市场面,都频频有“风”吹来,或许距离延迟退休落地的日子真的不远了。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状况以及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再兼顾大众意愿,在推行延迟退休方案的过程中,建议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来,切勿搞“一刀切”。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到行业性质的差别,在此基础上考虑实行弹性的退休年龄区间。比如说,从事科教文卫工作的劳动者、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的技术知识,且工作稳定,可以延迟退休几年,做到人尽其才,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从事建筑行业和矿产行业的体力劳动者,由于身体健康状况已经大不如前,倒不如早些退休,安度晚年。此外,用人单位内部在推行延迟退休方案时,理应充分尊重个人的意愿而非强制,否则即便是工作年限延长了,部分人的工作热情也难免打折,效果未必理想,劳动者亦应该有权利根据自身状况和家庭生活,自行决定和安排自己的退休时间。二来,要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具体可以针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退休,设立相应的优惠及激励政策。在此不妨参考瑞典的做法,建立起长效的工资和养老金关联机制,既对有能力支付且可以长期支付养老金的群体给予激励,又可以利用该部分资金对收入较低人群进行保障;而对于那些低收入的老年人,应当建立养老“安全网”,养老金的投资运作由政府监管,确保起到整个社会保障的“托底”作用。三来,应统筹考虑延迟退休的各种影响。任何改革都应该平稳渐进,从而稳妥地降低改革的风险和阻力,延迟退休亦是如此。在后续的推进工作中,建议加强养老基金的收缴及管理、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以避免延迟退休政策推行后,相关制度衔接出现不必要的脱节和阻碍。同时,还应着力稳就业、惠民生,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应对退休年龄提升与就业压力加大之间的矛盾。那么问题来了:干到65岁退休,你愿意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